□于倩倩(重庆大学)
近期,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河边的错误》正在热映中。这部叠满“buff”的荒诞现实主义艺术电影,也毫无意外地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预售破千万、首映票房五千万、预计票房达2.36亿、豆瓣开分7.7分……在国产电影中,可谓是“优等生”的存在。然而,与以往的电影不同,观众走出了影院,但电影,却似乎并未结束。
《河边的错误》,讲述了一桩吊诡凶案牵扯出多名嫌疑人,刑警队长马哲被无法言喻的真相不断拨弄,逐渐陷入荒诞、不安和分不清是真是幻的时刻与记忆中的故事。通过挨打才能获得快感的幺四婆婆,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的小孩,恋情不被世俗所容的王宏和钱玲,有异装癖的许亮,以及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疯子……影片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却荒诞至极。
影片结束了,但关于影片的探讨才刚刚开始。“什么?结束了?”“根本看不懂!”不少观影者在影片结束时,都发出了类似的疑问和困惑,似乎并不觉得电影已经步入尾声。因此,直至影院亮起了灯,许多观众仍坐在座位上搜索各种解说,不愿离开,期望解开影片中未解开的谜题。可以说,在此刻,影片的艺术性达到了顶峰:每一个人都成为了马哲,每一个人都走进了这桩扑朔迷离的案件,每一个人,都在思考。
与众不同但各具特色的独特见解,背后是一个个愿意思考的观影者。各种匪夷所思,但又细思极恐的解读,网友们的“脑洞”之大可谓令人震惊。究竟谁是凶手,在这部作案动机不明确、作案过程不显现的影片中,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观众都愿意去寻找真正的凶手,拥有足够说服自己的见解。正如电影海报所呈现的,“没有答案,不如发疯”。观影者用“发疯”的状态,扮演了马哲这一角色,思考着为何幺四婆婆会主动要求鞭打,为何“诗的力量”似乎远不如现实的力量强大,为何异装癖在那个年代难以言说,为何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
著名作家余华的原著改编,实力派演员朱一龙的演绎,充满90年代文艺气息的场景布置,荒诞又合理的情节安排……如果说,《河边的错误》因为这些元素备受瞩目,那么,“结果不重要,过程才重要”的理念,则让这部影片大放光彩。可以说,《河边的错误》献给了每一个愿意思考的人。戏里戏外的人都在思索凶手是谁,都在为自己的结论寻找线索和证据,最终得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关于那个年代,关于人性的反思。
《河边的错误》,它值得。
来源:红网
作者:于倩倩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