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蕾 (青海师范大学)
10月31日,黑龙江佳木斯大学一名女生在学校不远处的松花江跳江身亡。根据贺某聊天记录显示:“舍友与她竞争班级副团支书,而班里团支书与贺某关系不是很好,于是怀疑舍友在背后说坏话。”贺某的舅舅表示,被孤立后贺某称最信任的一位室友也“背叛”了她,第二天就走到松花江跳了下去。目前,贺某家属已经与学校达成和解,学校出于人文关怀也给予了赔偿。(11月6日 九派新闻)
仅仅因为竞选班级干部几名大学生们便上演了一出“宫斗大戏”,甚而造成了一名风华正茂的女孩选择了轻生,人生画卷才浅浅掀起一角便被毁于一旦,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乃至社会的悲哀。我们从此次事件当中应当看到大学中的“优绩主义”已然渗透到了很多人的心中,成了许多悲剧上演的根源。
优绩主义一词出自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著作《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其主要内容为: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来决定,这一原则好像已经成了每个人工作、生活和学习时的首要要义。我要“努力”、我要“卷过所有人”、我要“成为最优秀的人”、我要“成功竞选上xxx”……诸如此类“优绩主义”思想似乎已根植于人们心中,尤其是在处于学校和社会交界处的大学当中,佳木斯大学那名轻生的女生便是这其中的一个“牺牲品”。
中国社会人类学项飙教授与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牛津中国论坛上进行了一场线上对谈,探讨了“越努力越幸运”背后的优绩主义陷阱,其中项飙教授谈到优绩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应用,提及了“蜂鸟”的意象——与其如狮子般竞争,我们其实更像在空中拍打着翅膀保持静止的蜂鸟,无法承受停止的代价。此次事件中的每名学生都是典型的中国式“努力”教育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他们都如蜂鸟一般无法承受停止的代价,才会因为小小的竞选副团支书事件而衍生出人际关系的裂变。
也有人不愿意陷入这巨大的“优绩主义”的涡旋之中,所以才有“摆烂”和“反内卷”文化的盛行。他们主张反对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但是收效甚微,努力地向上爬才是浩浩荡荡的社会主流。并非是反对“努力”,也并非是让大家都去“躺平摆烂”,毕竟胜利的只有前几名,后面更多的无名者才是普通人的常态;鲜花只有几朵,绿叶才是大多数,我们可以奋力一搏,也要做好接受努力过后没有结果的准备。
正如此则新闻热评所说“上班后你就会知道,上学那会就算你当过院长,对工作也没有一点帮助”,此话虽然过于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如果轻生女生选择了另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回头看这件事是否也觉得不是那么重要,因“优绩主义”而切断自己对轻生女生关怀的同学们,是否也会在之后的某一天懊悔不已。
生命和健康是一切的前提,只有拥有生命我们才有选择的余地,希望大学生们在努力的过程中万不可被“优绩主义”裹挟,让此类悲剧再度上演。
来源:红网
作者:杨蕾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