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一份文物古迹地图背后,是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
2023-11-14 12:41:58 字号:

一份文物古迹地图背后,是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

评论之星3.jpg

□周驰昱 (同济大学)

近期,一份全国文物古迹地图在互联网上火了。地图上,红色代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国家一级博物馆,绿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二三级博物馆,大量散落在乡间、田野的寺庙、民居、桥梁、楼阁等也被作者标注了出来。而这被密密麻麻标注出的近一万处古迹地点,尚不是中国文物古迹的全部。(11月11日 央视新闻)

这份地图的制作者名叫吴运杰,他是一位90后文物爱好者,同时他也有另一重身份——视频网站的视频创作者。从2020年10月12日至今的三年间,他在账号“我是遗产君”上投了285期视频,几乎全都与历史文物有关。在他从事人文摄影的4年间,他亲身走过了上千处历史古迹、上百座博物馆,拍摄了十万多张照片。从2020年始他花了3年时间,对照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省的保护单位和文物地图集,用双腿和照相机丈量出一份全国文物古迹地图。不少看过他制作的这份地图的网友直呼,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就是中华儿女无穷无尽的财富和勇于向前的底气。

2016年,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故宫的文物走下神坛,让我们了解到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两个月前,系列网络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让流失在外的文物“活”了过来,让我们感受到文物回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今,一份有着近万处地点标注的文物古迹地图让文物切实地走近生活,让我们认识到文物其实离大家的生活并不遥远,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中,都有历史留下的笔触。

从纪录片到系列短视频,再到文物地图,历史文化类作品爆火的背后,是中国人民日益觉醒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且这一趋势已日益成为主流。在重视历史文化传播与发扬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逐渐从被动观看的客体,成为积极传播的主体。

历史文化的扬,需要传播者积极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青年大学生,从五湖四海来,齐聚一堂,正是将家乡的文化带向世界的好契机。中国的文化遗产丰富,且不同地域各有其风貌,但是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受制于地域,往往不能为大家所熟知。传播者需要将创作的目光投向那些被忽视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带领它们走出地域的限制。

历史文化的发扬,需要传播内容生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掺了陈旧落后的内容,这需要传播者擦亮眼睛,做好内容的“把关人”,选取其中精华的部分,向世界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积极的一面。

历史文化的发扬,需要传播渠道多样,以创新模式走出破圈之路。历史文化的传播不应是高高在上的宏伟叙事,更应该以贴近生活的姿态、以利于接受的新模式,走向世界。纪录片、电影、音乐等视听影像是承载文化传播的有力媒介,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此。新时代,新的传播媒介如游戏、短视频等,也能为历史文化的传播添砖加瓦。例如,以中国神话为背景创作的游戏《黑神话:悟空》目前尚在制作阶段,但是凭借深入人心的中国神话形象悟空,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地方曲艺的双重加持,收获期待无数。

在万物皆的当下,人人都能成为传播的主体,每个人都能成为历史文化的内容创作者和文化分享者。而一件件历史文化类作品爆火的背后,不仅是中国人民日益觉醒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是一种被动观看的客体向积极传播的主体的身份转变。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像吴运杰这样的文物痴迷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不论是系列短视频、文物古迹地图,还是以神话为背景的游戏制作,中国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之路必定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开阔。

来源:红网

作者:周驰昱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