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学习,总结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助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红网理论评论中心邀请2023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围绕“我与新闻评论”的主题,继续推出“时评之道-椒谈”专栏。
本期分享者:陈自强,湖南工业大学新闻学专业学子,红网2023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文字组)。
代表作品:《考研生因航班延误错过复试:共情不能逾越了程序正义的边界》
白岩松不久前给新闻学子开讲座时提到,新闻学子就应该“眼高手低”,怕的是“眼低手也低”。
这一份“眼高”便是新闻理想吧。
理想主义对于新闻学子,是灯塔,也是长衫。
和很多新闻学子将柴静的《看见》视为梦想的开始不一样,我如果还有一点新闻理想的话,可能是来自于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斯蒂尔所著的《李普曼传》中有着这么一个故事:
1908年秋的一个早上,十九岁的李普曼听到有人敲他韦尔堂的房门,他打开门,发现那位银须白发的哲学家站在门外。“我是威廉·詹姆斯”,老人说,“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告诉你我是多么欣赏你写的关于温德尔的文章。”李普曼愣住了,但马上清醒过来,就像以往那样不失时机,提议他俩到校园里去散散步。他们谈论了温德尔这样的老顽童、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詹姆斯正在为来年准备的关于多元论的讲座。这位哲学家对李普曼的魅力和求知欲望印象深刻,便提议李普曼到他那里用茶。
说实话,我不在意是否“三代美国人都从李普曼那里获得建议”,我只知道,这段李普曼19岁的故事对于19岁的自己带来的震撼,在21岁的今天,仍然荡起余波。那是威廉·詹姆斯——美国心理学之父、当代哲学大师啊!特意绕远路,一大早来到李普曼的门前,只为告诉这位19岁的青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这个故事,对于一个学新闻的孩子,实在太诱人。
那就写吧,总有一天也有人将叩响我的大门。
2021年5月,我开始动笔写自己的第一篇评论文章。当时“熟蛋返生”事件引发热议,如此民科、反科学的文章居然能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实在令人气愤,便立刻动笔。但在叙述完事件和公众的意见外,便一行字也不能往下写了,怎么磨不出来,我懵了,我才意识到,走过高考独木桥的自己,头脑里有不少填鸭的知识,但是,没有自己的看法、意见与态度,而这些是写好一篇评论的前提和根本。
我决定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全推倒重来,转而大量阅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书籍,先输入再输出,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何伟、钱理群和刘瑜先生的书籍,这些书在很大程度重塑了我的价值观。此外,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系统性地阅读曹林老师的评论文章。现在来看,这个过程是非常费时费力,甚至是痛苦的,我将一些评论名篇打印出来,分析段落结构,第一段如何写、如何转到第二段、如何引出观点、那些例子可以做做论据、如何结尾……曹林老师《时评写作十六讲》我一共看过5遍。有的时候,看到那些精彩的文章,我真的颇为绝望,觉得我这辈子也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再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
回首写评论这两年半,一个最大的启示便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思维和思辨能力,是不可能写得好评论的。当然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即人云亦云的观点、框架模板式的结构、无懈可击的“呼吁”,写出一篇又一篇评论,但这些没有思辨、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评论,一定是“死”的,一诞生就注定了将会淹没在信息之海里。反过来,这也是为什么像《国旗为谁而降》能成为跨时代的好文章的重要原因。
评论是说理的艺术,核心在立意,评论的过程即是将这个理说清楚的过程。由此,好评论的前提是好立意,好立意的前提是思辨,一个没有批判性思维、头脑非黑即白的人,是不可能写得出好评论的。思辨开始了,评论也就开始了。
思辨在评论上的体现便是批判性思维。正如罗翔老师所说的,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头脑中能够同时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批判性思维则是更进一步,对于同一事件能有数种不同的看法,当公众被A情绪煽动裹挟时,能看到这种情绪的弊端,提出B观点,再将B观点客体化,用批判性思维的“光”照向自己,在对B观点修正的基础上,提出C观点。最后一步是很难的,用批判性的思维审视世界是容易的,审视自己是不容易的。
今年上半年,最热的话题之一是“孔乙己的长衫”,当时许多人在年轻人到底该不该脱“长衫”中争论不休,包括央视也下场劝年轻人们脱下“长衫”,因为其中共情的缺乏,引发了不少人的反驳。我还记得当时红辣椒评论有一篇优秀的评论,大意是“不能让年轻人脱下长衫后不着寸缕”。当时自己正在看语言修辞方面的文献,这让我对各种“比喻”“隐喻”带有一种本能的警惕:“长衫隐喻到底合不合适?是不是一个假命题?”这个想法出现在我头脑里,进一步思考,思路便畅通了:“长衫”隐喻背后是话语陷阱,接着其往下思考,无论是长衫脱还是不脱,都掉入了这个陷阱。应该回到逻辑起点,能不能将当代大学生与孔乙己类比?这种类比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最后,我写出了自己很满意的一篇评论。
福柯说,话语是一套意义体系,其致力于将现实合法化。对于评论员来说,对于各种话语应该格外敏感,在各种浮光掠影、光怪陆离中坚守常识常理。今年10月,拉扯了近半年的“北极鲶鱼事件”落下帷幕,不少官媒纷纷庆祝“北极鲶鱼求锤得锤”,观察当时的舆论场,“求锤得锤”的话语逻辑主导了我们对于这一事件的全部思考。但“求锤得锤”却让我格外不舒服,这是严重的腐败问题!需要求锤才能得锤,真的值得欢呼吗?就应该止于欢呼,而不进一步对思考这背后的制度性问题吗?一气呵成,又写出了一篇我很为满意的评论。
四年新闻学教育教会我什么?一言以蔽之,新闻应该捍卫民主与法治。相信如果有同学看过我写的文章就会发现,我大多文章都贯穿着法治逻辑,呼吁法治,完善法治,反对特权。这也让北极鲶鱼事件成为本年度我所最为关注的事件,我前前后后为其写了5篇评论。在我看来,程序正义是变革中的中国的最大正义和根本遵循,而实体正义就如钱理群先生所言的“彼岸”一样,是一面镜子,但不能让彼岸成为此岸。
今年4月,报考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的一名学生因为极端天气错过复试引发热议。当然很多人包括曹林老师都在呼吁,在“上天无情”时应当“人有情”,因为极端天气错过复试,对于这名年轻人过于苛刻。当时阳海洪教授也在课上让大家讨论这个例子。这个话题让我思考了很久,我在想,选拔性的教育考试面前,究竟是程序能护住我们,还是共情?对于普通人,我们是更容易成为那个例外者,还是被例外者改变命运的大多数?人有情的口子一开,又将有多少人情践踏教育公平和程序正义?最终,我以“看到遗憾者,但不让遗憾者成为例外者”为主题,写了一篇评论。不出预料,浏览量很高,评论也几乎全是骂我的,说实话,最开始也很失落。但是我无比确定,在社会变革背景下,规则意识尚未在全社会建立起来的今天,程序正义比实体正义更为重要。
我记得有一位网友是这样评论的,“一看就是没有考过研的人写的”。我现在可以回复他,考研这条路非常不容易,再过一个月我也将踏上考场,但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即使那个错过复试的人,是备考整整一年的自己,我依然接受命运的玩笑。因为我深知正是过于严苛的程序,才能护住千万和我一样的农家子弟的公平与正义。“不愿意规则之外有例外者,是对公平的信仰,是对特权的警示、憎恨、排斥与恐惧。”
红辣椒评论是我评论写作的第一站,更是我大学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我第一、二年写的文章十分不成熟,观点颇为幼稚、论证也颇多漏洞。让我颇为感动的是,编辑老师们十分负责,他们努力地在护住这群新闻学子的理想主义,照顾他们的幼稚,包容他们的稚嫩,也见证他们的成长,更让他们的理想主义掷地有声。
红辣椒评论像是一个无形学院,在这里,我们因评论而聚,天南海北,一同指点江山,共同以一份赤诚守望社会,守护常识常理。在一个缺乏常识的社会里,这种青年人的赤诚是珍贵的,我想起刘瑜老师在谈论韩国政治史时说过的,“这份赤诚总会吸引你伸出手去”。
前两天在湖南师范大学听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老师的讲座,彭教授说道,在智能传播时代,机器成为了和人一样的传播和行动主体,在这个时代,以往被视为人的缺陷的主观性,成为了人的价值所在,输出观点的能力将成为人的重要能力,“新闻评论的地位会进一步上升”。
那就写吧,威廉·詹姆斯不会敲响你的房门,但更好的自己会。评论写作是辛苦的,但也是值得的。化用塔西佗的话,当你能够想你愿意想的东西,并且能够把你所想的写出来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
相关链接:让评论回归评论,让青年成为青年!2024年度红网“青椒计划”公告(点击查看)
来源:红网
作者:陈自强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