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学习,总结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助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红网理论评论中心邀请2023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围绕“我与新闻评论”的主题,继续推出“时评之道-椒谈”专栏。
本期分享者:徐成仪,扬州大学秘书学专业学子,红网2023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视频组)。
代表作品:《青椒视评 | 对“粉发女孩”遭网暴自杀案,不妨多一点思考》
大家好,我是来自扬州大学文学院的徐成仪,很荣幸自己能摘得红网“青椒计划”2023年度十佳青年评论员(视频组)称号。
对我来说与新闻评论结缘,离不开家庭从小的耳濡目染。我的父亲是一位业余新闻评论员,他在和我相仿的年龄开始写新闻评论,这一坚持就是25年。小时候新闻评论与我而言就是一篇篇被印成铅字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以及一张张由此换来的稿费单。我很羡慕父亲在新闻评论上的高产,也很佩服他能通过新闻评论的短短千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不可否认,年少轻狂的我认为自己可以比他写得更好,于是写新闻评论的种子在我心里萌芽。
大一时,我便着手开始写作新闻评论。作为“草根写手”,我最初的写作模式就是模仿,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便是曹林老师。他的《时评中国》是我的百宝箱,我也习惯在写作前去曹林老师的公众号上,看看他有没有针对类似的事件发表过评论,学习他独到的切入点和老辣的文笔。渐渐地,我也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与学院派不同,我没有上过新闻评论的课程,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也常常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我喜欢找全新的角度进行评论,可跳脱惯性思维并不是一件易事。有时想到一半思维卡住了,陷入瓶颈,甚至写到中途觉得观点自相矛盾,不得不推翻重来。过于追求角度的新颖,让我的写作一度十分痛苦,陷入了自我怀疑。在这里我非常感激我们学院的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他们大多并不是新闻专业毕业,但都会认真阅读我写的文字,耐心指出其中的问题。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意识到了写作不能为新而新,也收起了过于尖锐的锋芒,从一个写作小白逐步进阶。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投稿。与红辣椒评论的第一次邂逅,可以追溯到2022年9月,这也是我第一次向外投稿。由于是邮件投送没有相关反馈,加上我并没有在第二天的公众号上看到自己的文章,就以为石沉大海了,直到今年年初我意外发现这篇文章发在了红网网站上,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而接触视频评论可以说是出于机缘巧合。在大二上学期,我们专业有一门课程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上学习了视频剪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寒假我把写作的文评《莫让“春节价”成为“春节假”的烦心事》拍摄成了视频评论。我没有专业的团队,从写稿、拍摄到剪辑都由我一人完成,所以在视频的精致程度上完全比不上其他同学的作品,因此很意外能借此获得1月青椒计划优胜作者的称号。不过我相信不论是视评还是文评,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永远是自己的思考深度,必须靠内容取胜。
新闻评论是我们青年发声的武器,红辣椒评论给我们提供了向外看社会、向外舒展自我、向外寻求认同的平台。我喜欢思维的碰撞,并坚定地认为新闻评论不是辩论,观点没有高低对错之分,而红辣椒评论上经常有不同高校的学子针对同一个社会热点发声,往往也是基于不同角度的思考。在今年上半年,一条题为《我:毕业5年,存款5千,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引起热议,红辣椒评论上也有多篇相关评论。广西大学和山西大学的两位同学分别从接受平凡和保持乐观两方面展开,都是阐述了该视频的正面意义,而我则是从更加现实的角度切入,围绕升学、就业的严峻形式,写下了《“当个废物也挺好”,更需要共情下的思考》。这种同台竞技有助于我吸收他人写作之长,我也很享受多元观点的交锋。
非科班出身,是劣势,但更是优势。置身于新闻专业之外,新闻评论于我而言是纯粹的。没有相关作业的压力,没有绩点的内卷,我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落笔、成文。两年来,新闻评论逐渐成为了我真正热爱的一件事,老师也常常问我为什么坚持,我想说我喜欢这种独立思考带来的乐趣。即使就读于文学院,但我似乎并未习得文人风骨,高中理科学习带来的理性早已深入我心。置身于新闻专业之外,新闻评论于我而言是严谨的。有时我会痛心于一些媒体过于追求新闻的独家性、时效性,可被反转新闻打脸的情况却不在少数。我们的论点好像被困住了,思考需要时间,如果为了追求快而放弃了深刻,为了快只剩下肤浅的站队和为评而评的仓促判断,那评论必定是缺乏思想含量的,只会沦为没有营养的快餐。我很信奉“让子弹飞一会”的原则,每当看到有话可说的话题,我会尽力了解清楚事件全部经过,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置身于新闻专业之外,写作路上我是孤独的,但也是自由的。感谢“青椒计划”提供的畅所欲言的广阔平台,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认可,这份荣誉将激励我继续在新闻评论领域深耕。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曹林老师的这段话:“写作不仅是写作,更是一个感受舆论水温、与时代对话的过程,吸纳时代信息滋养自己思想和知识体系的过程。阅读时事热点这本文献,写现实这篇文章,对公共事务保持敏锐的情感理性触角,让内心和笔墨感知着这个时代的温度。”
与诸君共勉,也愿我们都能做舆论场里的清醒者。
来源:红网
作者:徐成仪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