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安全教育平台”强制打卡,打卡式教育的航向偏在哪里
2023-11-22 16:57:14 字号:

“安全教育平台”强制打卡,打卡式教育的航向偏在哪里

第九届评论之星.jpg

□谢欣怡(广西大学)

近日,全国多地叫停“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一事引发网友热议,一度冲上热搜。起因是上个月底,福州市教育局发布通知称,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学生或家长完成学习任务,严禁以口头、公示栏、微信等任何方式通报或公开学生参与安全教育平台学习情况。厦门、成都、济南等地也紧随其后发布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11月21日 央广网)

“安全教育平台”打卡,可谓是如今打卡式学习和教育的缩影。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学习教育的APP、小程序、网站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功能日益多样化。线上的“21天打卡诗词训练”“30天打卡培养阅读习惯”等打卡项目层出不穷,且一直热度不减,每每推出都能拥有大批用户群体。事实上,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学习完打个卡,对个人来说,能够帮助人们记录自身的学习进度,慢慢养成良好习惯,从每天的点滴积累中提升自我;而对集体来说,也能通过打卡数据反映集体的学习情况,把握整体的学习动向。从中小学、大学乃至单位企业,在学习教育后打卡都很常见。那么,像“安全教育平台”这样,将安全教育搬上线上平台,通过观看视频、专题学习、知识问答等方式宣传安全教育,跨时空限制传播有益的知识,并以打卡作为激励监督机制,保证教育覆盖的受众范围,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教育方式。

那打卡式教育,航向偏在哪?“安全教育平台”本应是为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而生。家长代孩子学习,显然违背了平台学习打卡的初衷,但对家长、学生和老师而言,实在是无奈之举。中小学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还处于上课期间,打卡任务只能由家长完成,而打卡时间往往持续很长,长期下来孩子并没有真正参与,更让打卡成为家长的负担。而大学的线上打卡学习和教育也并不少见,对不少大学生来说,打卡或许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走马观花地学习一番,“打卡第一,留痕走人”,即使是实践类打卡也草草了事。变味的打卡式教育虽保证了教育的覆盖范围,但无法保证教育的质量。

打卡式教育,航向为何偏?外在压力过大是原因之一。“可选”变成“必选”,强制打卡或许是应对不学习现象的方法之一。对家长和学生来说,不打卡就意味着没有完成任务;对老师来说,时时面临着学校的压力。而涉及数据,人们总是追求更“好看”的数字。层层执行之下,更有甚者将打卡与评奖评优挂钩,无论什么学习活动,不打卡就“不予优先考虑”。大众被压得喘不过气,只会催生抵触心理,反而忽略平台上那些有用的知识。外在压力之下,内在动力不足是更深层的原因。打卡成为负担,与人们的兴趣有关,单纯的打卡有时意味着重复枯燥的知识输入与输出,再加上占用一定时间,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其从外在出发强制打卡,不如思考如何真正激发内在动力,让学习不需要依靠强制打卡也能自觉、自主。

打卡式教育,航向如何正?叫停强制打卡,是及时纠偏的举措。但更进一步的改变,还有赖于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研究。必须明确的是,教育不是纸上谈兵,更不能揠苗助长。像“强制打卡”一样的构想,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过于繁琐,同样容易流于形式、停在表面,失去原有的作用,让本是重视的教育“错位”“缺位”。须知打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服务教育,把准打卡式教育的航向,才能更好地发挥线上教育的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谢欣怡

编辑:钟星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