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芮 (青岛大学)
近日,河南方城文联主办的文学艺术有奖征文活动,获奖名单引发网友热议。名单显示,20余篇获奖文章中,有12篇系同一名作者。2023年10月26日,方城县文联官方公众号 “裕州心声”发布的《“清风方城”文学艺术作品有奖征文获奖名单揭晓》显示,有奖征文活动由方城县纪监委、方城县文联联合主办,各相关协会和方城县《裕州心声》编辑部承办。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23篇获奖作品中,仅5篇文章的作者不在《裕州心声》编辑部名单之中。其余18篇均为《裕州心声》编辑部成员。(10月31日 九派新闻)
获奖名单一经发出,网友纷纷开始热议、质疑,不解和批判笼罩了推文评论区。10月31日凌晨,方城县“清风方城”有奖征文活动调查组立刻发布情况说明称,经初步调查,评选环节存在问题,评选结果无效,调查处理情况将适时予以发布。官方公告称得上及时止损,也是对主办方“奇葩”做法的一招“亡羊补牢”。
至于效果如何——网友们似乎并不“领情”。自己承办的活动,自己参加,这跟出谜语的人自己来答题,运动员自己当裁判有何区别?其实我们并非反对评委、编辑参赛获奖的行为,也始终尊重征文类比赛“才华至上”的公平性原则,只是在这样一个面向“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的征文活动中,为何不把更多获奖机会留给大众,留给更需要得到肯定的后生呢?诚然,部分评委和编辑的文学创作水平比普通作者要高不少,如果单看文章内容他们或许更胜一筹,那是否有更妥当的解决方式有效避嫌?比如,举办一场编辑部内部的文学艺术作品大赛,这样既能规避“瓜田李下”,同时也能形成合理的“内部激励”。即使“清风方城”本次仅仅收到49篇作品,获奖名额却已过半,主办方也不能把多数奖项都评给内部人,甚至一个人。有些奖项宁可空缺,也不能无下限拿“自己人”凑数,有没有想过参赛者的信任又该如何再次建立?
现在社会上有奖征文比赛“满天飞”,到底哪个含金量更高?哪个更有参赛价值?似乎还缺乏更官方的解释。即使作为文学爱好者,在面对“应接不暇”的比赛推送时,也依然会被自费订书、点赞转发等操作变相劝退。这逐渐成为了征文活动中越发普遍的乱象,打着“鼓励全社会投身文学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号行不公之事,单凭一纸文书已不足以获得参赛资格,岂不可笑。更有甚者,用低俗语言作诗的贾平凹之女贾浅浅虽然遭受了众多网友质疑,但这些“闲言碎语”丝毫无法动摇她的利益,中国作协拟发展会员依旧有她的一席之地。文人也搞“世袭”,谁看了不会感叹一句“荒谬至极”?
文学本该是神圣的,高尚的,怎料闹了几次“笑话”后却变了味,本该有的烟火气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落俗的“铜臭”味。若要彻底整改文坛乱象,任重且道远。但如果从征文比赛入手,主办方若是设定更加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从征稿要求到奖项设置再到结果评选,全程保持公开透明,如此一来,“风清气正”的比赛之风方能真正回归。
来源:红网
作者:杜欣芮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