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艺洋 (广西大学)
近日北京青年报报道:越来越多年轻人确诊成人ADHD,社交平台上“原来我有ADHD”的话题浏览量达1665万。许多成年人在确诊后感到轻松,因为他们的自我怀疑以及精神内耗,在得到了确切解释后烟消云散。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为更多人提供了参考和帮助,也让更多人了解ADHD。
ADHD,全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也被称为“多动症”,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等。虽然这一病症通常在儿童期被识别,但事实上,ADHD在成年人中同样普遍存在。ADHD的症状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改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初次听闻ADHD这个病症,可能会让人感到震惊与害怕。“拖延症”、容易走神、健忘这些常见的小毛病居然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多动症”?但其实只要稍微花点时间去了解就会发现,ADHD并非洪水猛兽,正如南方周末在《成人ADHD:生活在“多重宇宙”》中提到,ADHD患者就像是“闪烁频率不一样的星星”。让我们正确认识、理解、接纳和支持ADHD患者,撕掉标签与偏见,让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绽放光芒。
然而,社会对ADHD的认知缺失和误解,常常给患者带来偏见和歧视。ADHD不是一个“时尚”标签,当作拖延、分心或不上进的“挡箭牌”,ADHD患者并非故意行为不当,理解ADHD患者并非为他们的行为找借口。ADHD患者常常被认为是“懒惰”“不负责任”或“缺乏自律”。事实上,ADHD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双重疾病,它会影响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决策等能力,进而导致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他们自己带来负面影响,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不便和困扰。然而,这些问题并非ADHD患者故意造成的,也不是他们性格或品德的缺陷,而是一种由生理原因导致的无法控制的症状,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随着新媒体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应感到欣慰。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更多“沉默的”“隐形的”成人ADHD患者以及有类似经历的人能够交流和分享,让社交媒体上成人ADHD“自救宝典”的内容不断完善。在与他人互动中,ADHD患者获得了群体的支持和认同,不再觉得自己是“异类”,他们能够了解更多关于ADHD症状的信息,更好地应对身体的特点和变化,也让更多想要了解这方面信息的人得到了满足,这块空缺的拼图逐渐被填补。
所以,与ADHD患者相处时,我们应该耐心理解,不要施加过多压力和要求,给他们适当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完成任务。对他们不良行为要温和批评和引导,而不是严厉指责和惩罚,鼓励他们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和支持。同理,当我们或身边人可能有ADHD倾向时,也不要焦虑恐慌。要正确认识它的原因,避免将ADHD简单等同于懒惰或无能,切勿自我否定或自责。可以通过放松运动等方法进行自我疏导。
此外,成人ADHD患者同样有着独特的闪光点。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能跳出既有框架思考,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和不受约束的创意,为这个世界增加许多神奇的精彩,这在艺术行业是一种难得的优势。他们勇于冒险、韧性十足,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在热爱的领域同样可以大有所为。
标签往往导致人们对ADHD患者的误解和偏见。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可能性,也限制了我们对他们的认知。我们应当撕掉标签,破除误解,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允许并接受这个世界多元的存在。
来源:红网
作者:姚艺洋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