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强迫卖惨”这一套,观众已经不愿买账
2023-12-17 15:43:23 字号:

“强迫卖惨”这一套,观众已经不愿买账

微信图片_20231001151313.jpg

□薛思远(中国人民大学)

高校鹅腿阿姨之争前段时间频频登上热搜,观众散去之后,近期,不少以深度报道著称的媒体通过对阿姨本人的又一轮采访想要炒一遍这锅冷饭,可却发现观众们好像不那么买账了。评论区确有对普通人苦难的怜悯,但也不乏对于媒体报道伦理的质疑,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条就是:“你到底是真同情阿姨,还是借此名义用‘卖惨’再吃一波流量?”

读者们的这盆冷水泼得恰到好处。当下的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往往表面诉说主人公所面对的苦难,实则却通过无意义的细节披露和过度关注“强迫”主人公“卖惨”。通过这样的模式,媒体一次次斩获流量,但这一套现在似乎已经行不通了。

与当事人主动诉说自己的遭遇不同,媒体所惯用的“强迫卖惨”,主要是依靠挖掘与放大人物本质上并不具备的公共性且无意义的细节,并刻意将其赋予更多的情感意义。以极昼工作室对鹅腿阿姨的这篇报道为例,我们既能了解到阿姨家中的大儿子初中辍学,小儿子性格孤僻,也能看到阿姨对两个孩子成长的亏欠。还有前段时间针对武汉糖水爷爷的报道里,执笔者也在他多年拾荒的经历上着墨不少。但这些细节的强调与报道的核心命题有关吗?

实际上,这更多是媒体为了迎合大众认知捷径的观点呈现和情感动员,这种塑造一个可怜的、有故事感的、悲情的普通人角色的行为,本质上是“新闻媚俗”的行为。在这个层面上,普通人的报道成为了营造刻板印象的复制品,报道他们的真实意义被消磨了。为了取悦读者,而牺牲了作为新闻核心的当事人。

媒体的诉说多了,那在同一篇报道中,当事人可说的则更少了。在每日人物长达6822字的深度报道中,鹅腿阿姨面对记者的自我叙述部分只有不到200字。福柯在面对普通人的命题时指出,“让他们自己发声而不是替他们说话”。普通人的自述,在新闻报道中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诚然,他们原本的声量很小,那么媒体要做的就应该是用自己的力量放大他们的声音,而不是用自己的观察和揣度代替普通人的自述,替他们说话,更不是用自己的目的与利益来强迫主人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卖惨。

或许阿姨真的很可怜,又或许阿姨的生活没那么不幸。我们试图通过报道获知关于新闻人物的真实状况,但看到的却是媒体主观放大部分内容后的产物。这也正反映了我们作为一个与之相似的个体所感到的冒犯和不适,作为一个读者对这类报道感到不满的真实原因——通篇都是人,但却感受不到人的存在。因为它们看似是对“人”的关注,其本质逻辑却是一套模式化的工厂流水线,输入一个无名的普通人,添加并放大若干自认为有价值、能共情的生活细节,最终输出一个被塑造的“可怜人”。

而可怜的又何止是那一个被形塑后的新闻里的普通人?还有千千万万被蒙在鼓里的新闻外的普通人。

来源:红网

作者:薛思远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