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萃(山东大学)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影响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化隆、循化三县46个乡镇419个行政村。截至19日16时50分,地震累计造成海东市死亡14人、受伤198人。截至13时,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死亡,536人受伤。(12月19日 央视新闻)
此次灾情刚出现时,有网友调侃视频中赤身裸体跑下楼的灾区人民,认为此次震级并不算高,不必如此慌张,这实际上是对震源深度、地震烈度等关键概念的理解缺失。
据澎湃新闻报道,20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发生过约800次6级以上地震,但伤亡如此惨重的地震并不多见。这其中,有“6.2级地震威力并不小”“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地震烈度超过当地建筑设计抗震能力”等关键原因。首先,6级以上地震并非不高,实际上“一场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其次,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0km)和2008汶川地震(14km)相当,属于震源深度最浅、危害最大的“浅源地震”序列。最后,本次地震烈度极高。与“震级”相比,“地震烈度”是对与灾区居民生存条件密切相关的指标,据澎湃新闻及相关机构发布的快速评估结果,“本次地震极震区烈度预计达到VIII 度,而积石山县当地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VII 度”。烈度和房屋抗震的不匹配,更是造成巨大灾害的重要原因。浅源地震深度加上极大的地震烈度,让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带来更加巨大的生命安全损失。
还要看到,甘肃积石山处于高海拔断裂带区域,地势复杂,余震可能性增高,让救灾工作难上加难;寒潮来袭,甘肃室外温度零下十几度,居民凌晨避灾极可能出现低温冻伤,引发次生灾害,救援的黄金时间更是缩短;而在抗震建筑建设方面,积石山刚刚脱贫,许多房屋抗震级别未达标,这些特殊的客观条件,让甘肃积石山地震灾情更加值得关注和思考。
令人欣慰的是,灾情出现的第一时间,全国与甘肃当地共同紧急协调救助、进行水电支援,这是应急管理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历史教训后,不断进步的表现,也道出“同舟共济、万里驰援”这句永恒不变的誓言。新华社记者奔赴灾区,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救助状况;积石山县大河村安置点的一碗碗牛肉面暖胃又暖心;一学校操场,老师带学生们一起“做操御寒”;西部战区空军,我国自主研发的运-20起飞,共搭载人员、车辆、物资共计14吨前往救灾一线;19日上午,各高校纷纷开展受灾学生救助帮扶工作……纵使灾情严峻、寒潮蚀骨,仍有“相信奇迹”的人心炽热如火,全民正携起手来与山崩地裂的危难抗衡。
自18日凌晨到现在,观察各主流媒体第一时间的相关报道可见,从最初的灾情出现,到甘肃和全国各地各种力量的第一响应救援,再到记者亲临现场的具象记录,24小时内,所有人都在同时间赛跑。从官方的指示、专业的分析、严谨的措施背后,我们能够看到各方积极面对这次复杂灾情时,对生命安全的绝对敬畏。依靠“青山一道,共担风雨”的决心与行动,我们必将有效应对更多风险和弊害。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梓萃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