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不予安排住宿”是帮研究生实现“心理断乳”
2023-12-12 15:41:14 字号:

“不予安排住宿”是帮研究生实现“心理断乳”

□朱小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据光明网报道,日前,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这些大学的做法,引发不少关注与讨论,不乏有人质疑其行为的合理性。

所谓的质疑,其实就是认为将学生的宿舍安排好,是高校天经地义的作责任,不容推卸。这样的说法,确实有道理,毕竟传统的认知认为,高校应该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管起来”,大学校园就是一个为学生成长构筑的小社会。

但是,过去的做法不等于就是完全正确的,传统也不一定非要坚守不动。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的宿舍资源严重紧张,很难保证全体学生的校内住宿要求。因此,将研究生的住宿交由社会来解决,把本科生的住宿保证好,是一种“两权相害取其轻”的迫不得已的办法,毕竟本科生刚刚走进高校,自我管理能力还有所欠缺,而研究生无论是从年龄上还是社会经验上,都较本科生为强。同时,从家长的层面考虑,他们对于孩子读研期间选择自己安排住宿,也能够有较高的接受度。

实际上,研究生不予安排住宿,这个已经是国外高校比较通行的做法,在国内仍然会引发广泛关注,其实暴露出来的,是国内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低龄化”问题,即把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而不是“成年的学生”,来开展管理。学生学习在校园里,吃住在校园里,校园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空间,有利于学校把他们“关起来、管起来”,千方百计让学生远离伤害,保证他们的安全。

高校这种高度集中化的学生管理方式,确实从物理空间上,能够让家长和社会看见其工作的成绩。但是,从心理空间上,这样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呵护,并不利于学生独立社会能力的生成,会造成学生迟迟不能从心理上“断乳”,很难真正成人。如果在学生的本科阶段,因为考虑到教学上的统一安排因素,安排他们集中校内住宿还有一定必要性的话,等到他们进入研究生阶段,在教学上已经高度自由化的时候,再安排他们集中住宿,确实也没有这种必要了。

大学需要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大学生要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常识。大学生也只有真正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心理“断乳”,具备独立的社会认识水平和社会生存能力。过度的呵护管理,其实是一种“反社会化”,延迟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为研究生安全住宿,这其实有助于他们真正提升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高质量就业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各高校都在大张旗鼓地推进治理现代化。而高校治理现代化,规范权责边界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高校不是政府,其中心工作是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来培养人才,不能什么都管。如果什么都管,因为精力有限,就难免造成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被弱化。换言之,如果能够把社会能够承担的工作分担给社会,那就可以保证高校有更多的精力来专心开展人才培养。因此,就研究生的培养而言,将其生活照料交给社会,不仅可以实现,也是确有必要。

来源:红网

作者:朱小峰

编辑:钟星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