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 (郑州大学)
近日,北京大学校报发文《放弃绩点——成绩改革在“生科”》一文引起广泛关注。以往学生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拼命卷卷卷,北大生科院为改变这一现状放弃了沿用已久的GPA排名,改为试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学生苦“绩点内卷化”久矣,这一改革能否真的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还有待观察,但却不失为一种对“卷绩点”风气进行纠偏的良性探索和尝试。
国内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学生考评指标——绩点,全称为“平均成绩点数”(Grade Point Average,简写GPA),也是奖学金评定、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和申请国外大学时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高校将GPA视为学生在校期间评奖评优评先的第一指标。
伴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上功绩主义风气盛行,许多大学生为了争取有限的荣誉奖励及资源,被迫陷入了“卷绩点”的怪圈。此前就有“高校学生将一门3000字要求的论文作业写到一万字”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大家关于内卷的讨论,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吐槽卷绩点的内容和话题也屡见不鲜。
事实上,很多高校学生未能将“内卷”和有效竞争区分开来。哪怕自己不喜欢,为了高绩点选择给分高的课程;为了拿到更好的分数,将要求3000字的课程论文写到万余字,只因为担心其他同学都写得多。这不是一种良性竞争状态,而是无意义的内卷。内卷是指一种过度的竞争和攀比,本质是一种内耗的过度竞争状态,会让人活得越来越累。但在内卷的大环境下,学生真的得到成长和进步了吗?他们享受到知识进步的快乐了吗?并没有,大部分学生只会在内卷的状态中感到迷茫和疲惫。
大学生学业考评体系中成绩排名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为了一两分的成绩,陷入无意义的“内卷”,属实不必要,盲目卷绩点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内耗。对此,北京大学生科院副院长王世强表示,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把成绩从90分提高到97分这件事上是得不偿失的。该学院把取消绩点改成等级制,正是为了减轻大家的课业负担,优化时间利用。生科院的奖学金评价体系也随之调整为更加综合的方式,加入了科研实践、学生工作、社会公益等。
对于这一试点方案,很多网友表示赞同,认为等级考核制有利于让学生稍微轻松点。但同时,也有很多网友认为此举换汤不换药,等级制与以往的绩点制并无差别,学生想要更多的机会依然要卷。从制度上先行,北大生科院此举其实也是为了让学生去区分“内卷”和“有效竞争”,或许能够推动学生去更清晰地找到自己的节奏,去追求更有意义的学业进步。
无论如何,等级制试点都是一个破除唯成绩论的好开端。虽然不论是等级制还是绩点制,本质上都是成绩的排名。要想改变高校学生内卷现状,让学生不再挣扎于“卷绩点”“卷等级”,或许还要从这一考评体系的根本出发,更加多元化地考察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而非仅仅凭借一个数字或者字母来断定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
来源:红网
作者:刘晨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