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
当“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时代的一个命题时,对媒体叙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生活中从来不缺乏有趣的事情,媒体如何将原生态的“原型的世界”转变成饱含着认知价值的“摹本的世界”,凭借的是高超的叙事能力,这种能力让看似平凡的事情不仅变得趣味盎然,而且能具有真正的认知价值。如果媒体满足于把碎片化的事情实录下来,这样的叙事也许看着依然热闹,但也可能会让有品位的受众感到失望。
12月23日,3年前曾遭患者持刀暴力伤害的北京眼科医生陶勇发长文为女儿庆生,陶医生让女儿给家人盛饭、弄烤鸭卷,夹菜,女儿照办,让女儿洗碗遭遇全家的阻拦,虽然最终女儿还是洗净了碗筷,相关话题却冲上热搜。(大众网12月26日报道)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如何让这样的“明珠”绽放出独特的光芒,需要家庭的熏陶和调教。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新闻中的陶医生用自己的方式给女儿庆祝12周岁的生日,这样的家务事不但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榜,还变成了新闻事件,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正是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所在。
12岁的孩子过生日被要求洗碗,网友对于这样的家庭琐事上热搜感到不屑:“有什么问题吗?最起码的美德教育,这有什么可质疑的!”“我看这些个网友也实在是没有自己家的事情可以操心了,总操心别人家的事。”“一个家庭一个教育,总有人想左右别人家庭的生活!”
很快,网友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从单纯关注生日洗碗变成新闻这件事情,转向质疑这个新闻的认知价值:“12岁洗碗居然成了新闻,当年15岁都上山下乡了!”“这也算要闻?”“如果实在没有新闻,这一栏可以空着!”
在网络舆论场,网友们关注的不是该不该让过生日的孩子洗碗这个事情,而是困惑这样的琐事为什么变成了媒体叙事的对象,成了新闻。
应该承认,这是公众媒介素养普遍提高的写照。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交媒体的碎片化记忆和公共讨论的功能,他们希望新闻媒体能够选择真正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变化的重大主题作为叙事对象。如果混淆了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的边界,把社交媒体上唠嗑和自言自语的东西实录到媒体上,类似这类缺乏新闻价值的东西多了,受众对媒体叙事失望了,新闻媒体的磁场效应也就减弱了。
社交媒体不是新闻媒体的热身,新闻媒体也不该是社交媒体的翻版,两者分属于两种不同功能的媒体,各有各的边界。讲好中国故事,社交媒体要讲,新闻媒体也要讲,前提是故事都要有认知价值,只是缺乏公共性的故事,应该留给社交媒体用户讲,而反映社会变化的故事由新闻媒体当叙事者。
把无公共认知价值的东西实录到新闻媒体上,新闻现场缺少了媒体人的身影,这样的叙事多了,网友的媒介批评也就来了。对于网友的吐槽,理应值得媒体从业者深思。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