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青椒计划”5月评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庄永志
红网时刻6月18日讯(记者 唐盈)经编辑审核推荐与评委点评,红网“青椒计划”2024年5月优胜作品评选结果于今日出炉。其中,中山大学方碧玲、重庆大学马书宇、黑龙江大学李盈萱、山西大学姬玉雪、南京师范大学王天越等同学的作品,获“青椒计划”5月月度佳作。
本期评委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庄永志担任。他曾任云南财经大学教员、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策划、《焦点访谈》主编、新闻中心策划部制片人;2017年-2023年担任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
为了给广大参与大学生作者评论写作提供更多的指导参考,“青椒计划”围绕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有何异同,专业的新闻评论最该做到什么等话题,对庄永志老师进行了一次采访。
红辣椒评论:您曾是著名深度报道栏目《焦点访谈》的主编。您曾说,“我效力的部门,从1993年12月1日到2008年1月22日上午8点之前一直叫‘新闻评论部’”。这种栏目和部门的关系是否说明,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存在某种内在统一性?有媒体人曾在《新闻战线》上刊文表示,“新闻评论就是深度报道”,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庄永志:上个世纪我刚到央视工作是在新闻评论部,部门曾经改过名,后来又改回来了。部门名称跟节目类型不一定一一对应,像当年评论部的《东方时空》,那是早间杂志型节目,《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可以说是纪录片;《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想做成深度报道,但《实话实说》是脱口秀;如今的《新闻1+1》是以短片+访谈为主要手段的评论节目,《新闻周刊》则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梳理一周新闻。
报道和评论是两种不同的新闻体裁,虽然评论当中也会有对事实的梳理和挖掘、深度报道中也会有解释和分析,但不能说“新闻评论就是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具体指什么,业内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但至少包括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在评论当中,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的Commentary作品有大量深度的事实挖掘,国内的述评有些相仿。即便如此,两种体裁的目的和重点还是区别明显:报道相对侧重事实呈现,评论相对突出观点论证。
红辣椒评论:“真相的传播并不止于信息发送与传播,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与解读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当下,新闻反转屡见不鲜,在您来看,对于个体而言,击败谎言、获得真相,该具备怎样的“解读能力”?
庄永志:真相是事实性碎片的拼图,所有的媒体仅仅是无影灯中的一盏。作为用户的我们,不要随便相信,更不要迷信某家媒体或者所谓自媒体的信息,要多看权威新闻媒体的报道。当然,也不要只看新闻,也看看当事人、目击者传播的信息,看看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文章。多方比较,遮蔽事实的阴影才会像在无影灯下一样慢慢减少。
当前融媒体时代,要从海量的言论信息流中脱颖而出,专业的新闻评论最该做到什么?要探讨真问题,要从各种舆情事件和热点现象中看出公众心中真正的困惑与焦虑、呈现核心问题之所在,要为追寻真相而评、为解决问题而评,不要仅仅为了表明媒体态度而评论、不要仅仅为了安抚大众而评论。
红辣椒评论:从电视台进入高校后,面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您以工作坊的形式开设有《短视频制作与传播》课程,主要有哪些创意创新点呢?
庄永志:短视频表达可以说是今天媒体人的基本功,我们的短视频工作坊不敢自吹创新,只是有一些有意义的探索:第一是突出助力职业发展,对标业界;第二是拿作品说话,要在新闻单位而不仅仅是自媒体发表才算合格;第三是训练的核心能力就是用短视频讲故事。
相较于传统电视评论,短视频评论要脱颖而出,至少要瞄准热点,要有真知灼见,要有独特表达。
红辣椒评论:此次担任“青椒计划”评审,您审看了不少学生“视评”作品,在您看来,它们是否存在某些共性问题?
庄永志:总体上感受到同学思维活跃,敢于言说,也善于表达。
从提升空间看,题材还可以再丰富一些。现在的题材线索和基本事实主要源于媒体报道,缺少自我发现、亲自调研,议题几乎都是社会文化领域,鲜有同学涉及政治、经济和国际问题。体裁特征还可以再多样一些,绝大多数的评论都像社论,很少有特色鲜明的个性文章或深度分析。
红辣椒评论:作为一名具有丰富从业经历的高校新闻学者,您对红网“青椒计划”这一培育青年大学生评论员的活动,有何评价和建议?
庄永志:新闻实务训练遵循的还是医学院模式,“青椒计划”是仿真度很高的一种锻炼方式,可以帮助新闻院校的学生直面业界、直面用户,对我也有启发。
要说建议的话,“青椒计划”的评论似乎主要集中在社论或准社论的形式,对述评、专栏、艺术批评、新闻分析这些体裁,水平更高的同学可以进阶尝试。另外,音视频和漫画形式的评论数量偏少,水平也不如文字作品,是不是可以单独训练和评奖?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唐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