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迎家(长沙理工大学)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迅速崛起并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新宠。微短剧以其紧凑的叙事结构、快速的节奏和轻松的观看体验,被众多观众戏称为“电子榨菜”,意指其如同下饭的小菜一样,方便快捷且易于消化。这种短小精悍的剧集形式,正好迎合了现代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便能吸引大量观众的关注和追捧。
不需要过多的背景铺垫,在吃饭等车时就可连看几集,符合人们当下碎片化浏览的习惯;多线并置的叙述手法加快了叙事节奏,让观众看得十分过瘾,可以从中获得情绪价值,短暂地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中脱离出来;试错成本很低,许多人并没有专门搜索,但在大数据的推送下拼凑看完了一整部短剧。例如最近很火的短剧《大过年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甜心萌探》都没能逃脱前面的设定,冲突集中,节奏爽快,吸引受众的眼球。
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各样的内容所分散,导致大家对于长篇累牍的传统电视剧或电影的兴趣逐渐减弱。微短剧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如简短的时长、高潮迭起的剧情、以及丰富的话题性,恰好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快速消费和即时满足的心理需求。此外,随着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的兴起,微短剧的传播途径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观看,这种随时随地的观看体验无疑为微短剧的流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尽管微短剧的盛行带来了诸多便利和乐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潜在的问题。首先,微短剧的内容往往过于追求刺激和娱乐效果,忽视了深度和内涵的挖掘。许多微短剧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口味,不惜采用各种煽情、狗血、甚至是低俗的元素来吸引眼球,这不仅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可能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和价值观扭曲。其次,微短剧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许多作品在题材、剧情、人物设定上都存在着明显的模仿和重复,缺乏创新和个性,比如霸道总裁爱上我、重生之我要复仇等等开挂式人生、逆袭与反杀的短剧大量涌现,长此以往不仅会引起视觉疲劳,内容的趋同更会让观众越来越麻木。这种趋势不仅限制了微短剧的发展空间,也使得观众难以从中获得真正的精神滋养。因此,将“电子榨菜”当成“精神食粮”依旧是不可取的做法。
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实际上也有短剧走进人们视野的成功案例,例如在2023年爆火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用拟人化的方式讲述了一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让文物与观众产生情感关联,短剧与文物的跨界融合也为其未来发展开辟了新思路。除此之外,《当归》《河姆渡的古哨声》也将短剧与历史、文化结合,深刻挖掘故事内涵与意蕴,大受好评。
“电子榨菜”固然美味,却也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切莫喧宾夺主,而是应确保“精神食粮”的品质优良。首先,微短剧创作者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作导向,注重作品的质量和深度,避免过度追求商业效益和短期效应。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等题材,创作出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意义的微短剧作品,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观看过程中也能获得知识和启示。
其次,微短剧行业应该加强自律和规范,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和评价机制,对于低俗、不良的内容进行有效过滤和整顿,提升整个行业的创作水平和形象。同时,观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理性选择和消费微短剧内容,不被表面的热闹和刺激所迷惑,追求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精神食粮。
总之,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其爆火的背后既有时代背景的推动,也需要行业和观众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我们应该正视微短剧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创新和优化,推动微短剧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微短剧带来的美味,同时也不失精神食粮的营养和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唐迎家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