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二级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赵振宇,自1982年进入长江日报评论部,后调入华中科技大学,40余年一直从事新闻评论实践、教学、研究。其间,在高校率先开办新闻评论方向班、成立评论研究中心,先后荣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华中学者、“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等。撰写《新闻报道策划》和《现代新闻评论》两书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二级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从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长江日报》工作19年后调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至今,40多年过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先后在新闻传播(还有学术和时政类)刊物上发表一些理论研究文章,留下了至今难忘的文字岁月,这是本系列同题文章的下篇。
2012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走基层栏目,连续两天共20分钟报道了武汉的电视问政。我以特邀评论员的身份参加了电视问政的点评。作为一名参与者,不仅在电视现场受到教育,活动之后,也有一些思考:在新的形势下,传统媒体、政府、民众怎样互动,政府官员该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特别是面对电视媒体,该如何有效表达,都是一些新课题。
我在2012年10期《新闻记者》刊发《传统媒体、政府、民众三方如何互动?——参加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后的思考》一文中写道——
节目成功的关键:聚焦民生
媒体、政府、民众三方同时出现在一个舞台上,而节目要处理好这三方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现场直播的风险也加大了节目的难度。但是高收视率和群众的好口碑证明,武汉电视台的策划团队做到了,笔者认为其中关键在于他们抓到了三方互动的焦点——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成为节目贯穿始终的主线,也把台上的三方角色有效地链接起来。政府担当着国家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身份,关注民生是其最基本的使命和任务。
“电视问政”的方式:提高节目收视率
民生问题成为“电视问政”节目中媒体、政府、民众三方互动的焦点:武汉电视台主持人尹晨方在节目中成为民众监督的代言人,提出质疑,制造节目的冲突,在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功能转换中显得游刃有余;现场的市民代表和评论嘉宾是监督的另一大主体,对当期节目中暴露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有幸作为现场评论员对节目中揭露的问题和官员们的表现予以点评,发挥一定的作用,也受到到观众的好评和媒体的关注;对于政府来说,武汉市政府以“阳光政府”的形象更好地也更广泛地在武汉乃至全国树立起来。这是一个负责任媒体应该承担的职责。
学会与媒体打交道:互动的新话题
参加电视问政的政府官员都表示在台上“很紧张”“直冒汗”,但有的网友们却不买账,认为问政很“温和”,感觉领导们的回答很“太极”,戏称“几位大人是去武当进修了的吧”。也有网友直言“答非所问”。看来,如何面对媒体,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话题。正确有效地面对媒体,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新的形势发展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媒体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微妙,政府被置于公众的注视之下,面临的传播压力也日渐增强。
2013年7月举行“电视问政”期中考,我被评为“最犀利点评专家”。至今,还有不少新闻媒体包括国外媒体找我采访,探讨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按新闻规律办好此类电视节目,如何按照行政规律发挥工作平台的作用,如何运用民主程序搭建民众参与的政治舞台,都是一些新课题。
我在2013年9期《新闻战线》刊发《认识和参与电视问政》——
如何看待官员的应对“套路”
如何看待官员们今年在问政现场回答问题时的“套路”?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首先,这种道歉是否为诚意?是迫于压力、做做样子,还是出自真心、深感不安。这从回答者现场的言语措词、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都能够反映出来。其二,要看回答者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是承诺单位不作为、慢作为、无效作为,甚至可能是与问题的当事人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们鼓倒掌,我以为是理所应当的。其三,按“套路”出牌也罢,独辟蹊径也罢,只要是真正实在地“转变作风,优化环境”,我们都要给予支持和掌声。
如何看待现场观众表决
今年的电视问政在民意表达上有个新变化就是除了以前的笑脸牌和哭脸牌以外,还为台下230位观众每人发了一部电子表决器,对现场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投票,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其间也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
其一、各场分数和名次不具备完全的可比性。但对同一场不同问题的得分或排名却是真实反映,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检讨和思考。
其二、对不同问题的打分会因主持人的提问方式和展示问题的画面不同,引起人们的不同反映。民意表达不仅在过程中,更要表现在结果上。让我们想办法将这种进步的表达方式改进得更加科学有效。
如何看待电视问政
我参与三年间十多场点评,接受过一些媒体的采访。他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看待电视问政,它效果如何?”我的回答是——
电视问政是一个电视节目,必须按新闻规律和电视规律办事;
电视问政同时也一个政府的工作平台,必须按行政管理规律办事;
电视问政更是一个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政治舞台,必须按政治民主的程序办事。在科学、民主、阳光的道路上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2013年4期(双月刊)《民主与科学》刊发《让评论提升节目力度——我在“电视问政”现场点评》——
作为一名参与者,不仅在电视现场受到教育,活动之后,也有一些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按新闻规律做好此类电视节目,如何按照行政规律发挥工作平台的作用,如何运用民主程序搭建一个政治舞台,特别是面对电视媒体如何有效表达,都是一些新课题。我将参加电视问政其间接受媒体的采访和现场点评摘录于下,与大家共同交流——
“评论专家”和“解读专家”有什么不同?
电脑坏了抓不抓小偷?
开工仪式剪刀下的责任;
他山之石给我们的启示;
现在做的,不能让后代人指责;
不能把市民感谢写在政府的功劳簿上;
要对承诺者问责;
服务要讲守时;
反对新的形式主义;等。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经过多年努力,我撰写的《现代新闻评论》2005年由武汉大学出版出版后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2017年和2024年分别出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结合现实媒体评论中存在的问题,写了以下文章。
2013年4期《现代传播》刊发《关于新闻评论改革的几个问题》——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新形势下新闻评论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和迫切。
新闻评论是否也需要改文风,特别是改长风?
说到改文风,不能不提到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在中国新闻奖中,长篇文章占据一等奖或特别奖已成一种趋势,各省新闻评奖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并且有蔓延之势,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新闻奖项中设立的“特别奖”值得研究。我以为,中国新闻奖允许这种“特殊情况”是不科学的,也是报道的字数和时长不能压短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记协和各省市记协可否在获奖之外,不由各自媒体申报,由舆情监管部门和第三方提出候选名单,经考核确认后提出表扬篇目和新闻人,这是按照新闻规律生产,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贡献。
配合上级工作的评论该怎样写?
新闻评论是配合中央、地方工作还是根据领导人的讲话、文章而写?这两者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前些年,某报根据领导人的一篇讲话写了23篇系列评论,而另一家报纸围绕领导人的一篇文章,先后写出两个“九论十八谈”系列。中央对“少宣传个人”作过多次规定,新闻评论也不能例外。
应景评论该如何操作?中宣部《意见》要求媒体:“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所谓应景文章有两种,一是适应当时情况、形势而写,一是迎合当时节令而作。现实生活中,很多应景文章是少不了的。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哪些应景评论不写或少写,需要写得如何写好?
论文发表至今十多年过去了。中央一直强调文章新一点、真一点、短一点、文风好一点、文章结合实际多一点,也为此发过多次文件,但成效不大,至今还有的媒体以经验之谈在杂志上介绍自己的万字评论。这值得有关管理部门认真检查,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更应该做出改变文风的楷模和表率!
2018年8期(上) 刊发《怎样认识和做好新闻评论》——
近期有两条关于新闻评论的新闻引起媒体和读者朋友特别是关注新闻评论的新老朋友们的点赞:一是《新闻与写作》杂志公众号将过去30年来经典的、没有时间限度的好文章通过新媒体呈现给读者,并邀请作者以新鲜面孔再次与读者以视频的方式“会面”。该刊广告版上推出《新闻评论互动场(赵振宇)》20期评论题目并附有二维码可阅读。二是《钱江晚报》从4份底起该报每周推出一个“时评·方法论”专版,以“拎热点,学评论”的方式对近期发表的评论佳作予以点评,帮助大家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从写作的角度,提高分析、判断、发声的能力,同时也更好地促进报纸办好评论版。为此,该期杂志用了四个页面探讨了什么是新闻评论,怎样做好新闻评论的话题。
一、新闻评论的时代功能。新闻评论传播的是一种观点信息。当今时代,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在传媒速度越来越快捷的形势下,读者已更加理智,除了需要知道新闻报道的事实外,更有深入了解事实成因及后果的欲求。简单化报道和发表意见已难以激发人们的阅读欲,而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说理透彻、思维方式新颖、富有知识张力的言论,才会受到读者的青睐;新闻评论在民主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不断提高评论者的媒介素养。民众在网络和新媒体发表评论表达自己意愿时,必须在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独立品格和宽容胸怀的准则下进行。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及时代潮流高瞻远瞩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应邀在《中国记者》和《新闻战线》撰写了两篇文章谈了我的学习体会。
在2016年第4期《中国记者》刊发《做勇于担当、善于传播的新闻人》,我在文章中讲到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认清形势,勇于担当,是新闻人的根基;
其二、开拓创新,善于传播,发挥新闻人的聪明才智;
其三、到一线、循规律、出佳作,为新时代作出新贡献。2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中有新华社采访我的一段文字——“锻造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更多到一线、循规律、出佳作。”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赵振宇说,“到一线”,就是到新闻发生地,到可以发掘新闻的地方;“循规律”,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新闻报道规律;“出佳作”,指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全面,鞭笞邪恶、弘扬正气,有利于推动问题解决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我在体会文章中作了进一步阐述。
社会效果则是检验新闻报道初衷和结果的唯一标准。社会效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社会影响,二是报道对社会工作和人们思想意识所起的促进作用。这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的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如何全面科学地制定奖励标准,这不仅涉及到如何评价新闻作品,更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生产体制、机制和新闻人的思维和运作方式,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加强研究。
在《新闻战线》2016年05(上)刊发的《就事论“势”、据“势”行事,以事成“势”》一文中写道——
当下,新闻媒体的报道要做很多事,但是,在讨论研究和策划实践这些事情中,不能只顾一地之域、一时之间、一事之限而谋事,而要“就事论‘势’”,即在认识当下和发展的形势下去干所做之事;“据‘势’行事”,即遵循形势的要求做好每一件具体事情;“以事成‘势’”, 即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方法和手段,使我们所干之事能积聚成势,从而,达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
就事论“势”、据“势”行事、以事成“势”至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小事成大事,聚大事成气势,由量变为质变,让我们的新闻媒体每时每刻的具体工作都符合中央和上级制定的大目标,与当前的发展形势相吻合相促进。
二是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事情中选择最能反映本地特色、时代特征、凸显本媒体优势、采编人员能够干干得好的事情,集中人力、物力和智慧将其办好,使其在有限的时空中产生势在必行的一种迅猛之力。
三是在处理“事”与“势”的关系中特别要注意对时间的认识和把握。要将“时间文明”纳入整个国家文明建设的系统中,同时也要表现在我们全部的新闻报道和组织策划活动中。
党中央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先后提出:重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应邀担任中国创意故事研究院智库专家,参加了一些故事大赛,担任评委,也写了一些相关文章。在2017年10期《中国记者》刊发《一位高校评委对“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解析与参赛建议》、2018年5期刊发《从新华社一则“刷屏”报道看如何讲好校园故事、中国故事?》等。
在2021年7期《中国记者》上撰写《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视角》——
一、用科学理念展现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体现为一种普遍性原则。科学的大门应对任何人开放,而不分种族、性别、国籍和信仰。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形容新冠肺炎疫情:“这是一个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惧的时刻,是需要科学而不是谣言的时刻”。谣言止于公开,抹黑需要揭露;真理的力量在于科学,科学是需要阐释和普及的。自信的力量在于有科学精神的支持,它不仅表现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同时也表现在我们所进行的全面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二、把握“据势”“行事”与“成势”“胜势”的辩证法
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我们集体、个人胸怀大局,干今日实事,想明天远景,才能聚成大事形成气势,最终达到“胜势”之目的。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三、抢抓时机,只争朝夕,全力办好自己的事
所谓认识时间,说的是从价值前提上把握时间的真谛;所谓珍惜时间,说的是如何在行动上珍视它爱惜它节省它;所谓恪守时间,说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要求内到达、运动、完成某项规定性的工作、任务或约定。办好自己的事要把握时间,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时度效”的统一。
新冠疫情的来袭,不仅考验着我们的医治救援水平,考验着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也是检验和提高人们意见表达的重要时刻。我运用多年来研究讲真话成果,结合疫情实际写了一组讲好真话的理论文章。
1942年创刊,以“先进文化传播者”为宗旨的《青年记者》先后四期刊发我的系列文章。
我在《面对疫情,鼓励敢讲真话,讲好真话》(2020年5月 上)一文中指出——
敢于直言讲真话,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有表达自己意愿的自由,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讲真话,道实情,本是人的基本品格和正常反映,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根据新华社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提高立法公众参与度。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选任和管理方式,充分保障人民监督员的各项权利,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推进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保障职工的知情权,有效参与民主管理。
在《媒体如何畅通渠道讲好真话》(2020年 7月 上)一文中写道——
鼓励大家讲心里话,就要多提供讲心里话的场所。这里有几个认识问题要解决。
第一,党报的喉舌作用和桥梁作用应该是统一的;
第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反馈作用;
第三,读报观念和办报观念应该同步转变;
第四,以切实措施保证讲话者的权益。对此,一是力求减少和避免出错,二是有错则及时纠正,但不能因发表一篇错误的或者仅仅是不同意见的文章,说了几句真心话,就把作者、编辑搞得灰溜溜的。不允许人家讲错话,不允许文章出差错,群众的心里话就不可能充分表达出来。
在《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如何讲好真话》(2020年11月 上)一文中写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领导干部要把群众装在心里做明白人,笔者以为很对。要做“明白人”首先要明白群众是谁,怎样把群众装在心里。
第一,我们不能将群众特别是那些爱提意见,或方法不妥,或提了意见后又被证明是错了的人视为“刁民”。
第二,不能用“不明真相”来说群众。群众之所以不明真相,是因为掌握信息的机关和领导人不把真相告诉他们。
在《政府如何鼓励民众讲真话》(2021年1月 上 )一文中写道——
增强公开意识,强化政府责任。从2019年5月15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此次新条例的修订将会产生两个积极效应:
一是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哪些该公开,哪些不能公开,哪些需要限制,有了完备的科学程序条文,办起事来有据可依;
二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时,有了明确的允许、提倡和限制的内容要求,可以更好地提高申请人参与申请信息公开的整体素质,提高办事效率。
调入大学后,我撰写的《新闻报道策划》,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出版,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6年第二版,2024年第三版。虽然教材被列入国家教材,但在新闻研究和媒体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这个进程中我也撰写了一些文章予以评说。
《现代传播》双月刊 2001年第4期刊发《新闻策划的定义、作用及实施前提》——
本文探讨了业界对新闻策划定义的争论,并提出自己的主张;探讨新闻策划在充分发挥报道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新闻价值、促进了新闻媒体的合作和互学,增强了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满足受众需要等各方面的作用;文章结合新闻实践分析新闻策划事实的前提条件。
一、什么是新闻策划
所谓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提出这个定义或表述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在“策划”前面冠以“新闻报道”,以有别于其他的如经济策划、军事策划、商业策划、文化策划、体育策划,等等;
第二,新闻策划的基本前提是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这是新闻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的根本区别;
第三,新闻策划是着眼现实,面向未来的活动。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大量收集和掌握各种信息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胆的预测和假想——这是一个有一定风险的创造性工作;
第四,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是策划者的行动起点和最终检验标准,策划者的一切策划方案都不能违背这个大方向。
二、新闻策划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报道者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掘新闻价值;
促进新闻媒体的合作与互学;
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要。
三、新闻策划的实施前提
为了搞好新闻报道策划活动,认识和掌握策划的基本前提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价值前提决定新闻策划的运作。新闻策划的导向价值包含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还有服务价值、艺术价值、把握时机和美化形式等内容。
第二、事实前提是新闻策划运作基础。新鲜新奇是首要的事实前提;真实可信是基本的事实前提;新奇角度是有效的事实前提,包括观察角度和写作角度,等。
随着形势的发展,新闻期刊经常组织有关新闻策划的选题,我先后应邀在2005年11期《新闻与写作》发表《加强策划是创造名片的一个法宝》、2007年12期《中国记者》发表《新闻报道策划的发展历程及现实责任》、2010年在《新闻与写作》杂志上开辟“新闻报道策划”系列专题、2020年10期《新闻战线》发表《新闻报道策划:融媒体时报新气象》等文章。新闻策划不仅受到新闻界的长期关注,也是其他学科关注的话题。2020年10期《公关世界》(中国公关界核心期刊)应邀发表了我的一篇论文:《恪守新闻规律,创新融媒体时代新闻策划》。
文章写道——融媒体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观念变化,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整体效益,越来越多的媒体结合自身媒体的需要和可能,在诸多方面改革创新,策划出符合新闻规律,既受到上级领导机关肯定又得到广大受众好评的新闻报道。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策划的新气象。
全方位呈现脱贫攻坚画卷,在培养人才中创新: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关键一年。文章介绍了河南日报等媒体在报道中培养人才成长的故事;
把握时代脉动,在“变与不变中”创新: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1998年以来,我们与洪水的较量中发生哪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湖北日报编辑部策划推出报道《22年的变与不变——今夏抗洪与98抗洪对照思辨》,稿件从时代发展入手,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又有历史纵深。
为深圳40年生日祝福,海内外同步上线创新:8月26日,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晚报》开全火力,利用全媒体矩阵,推出全息化/生态式的报道场景,为特区建立40周年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不良策划为何屡禁不止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媒体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为了积极应对特别加强了记者参与式的报道策划,以争取更多更加广泛的受众支持。但是,近十多年来这一策划活动有很多背离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公道的基本要求。文章以杭州媒体“茶水发炎”、北京卫视播放“纸做的包子”、央视“等着我”和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栏目为例 ,论述了当下新闻报道策划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参与式报道策划中,要特别注意明确目的,选准参与方式;客观公正,防止片面性;尊重客观规律,切忌越俎代庖;恪守职业道德,按新闻规律办事。
三、新闻策划:要接受时间的打磨和评判
新闻人的策划思想不仅表现在工作中,有时也可以和应该表现他的一切社会活动中。2014年,我应邀参加武汉市政协会议与市长对话。此刻,我将在美国拍摄的照片和我参加政协会议发现驻地、车辆时钟不准的问题,特别是大会所在地武汉剧院时钟停摆的照片在会场上展示,引起了唐良智市长的积极回应:市政府办公厅专门发出《关于倡导“时间文明”活动的通知》,新华社为此发布通稿,中央及地方媒体跟进追踪调查报道,我也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媒体撰写了《倡导“时间文明”新理念》《中国时间和中国效率》《时间文明可以“马上”有》等等评论和理论。这个课题也成为我讲座的一个重要内容。
2001年我调入华中科大学新闻学院从事新闻教学,其中有一门课就是讲授《新闻报道策划》,本科生32节,研究生开专题课《媒体策划研究》16节,一直延续至今。经过修改完善的《新闻报道策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被列为“十一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2001年,我在媒体工作19年后应邀加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任教,作为一个媒体人来到高校,很重视也很珍惜课堂教学。关于教学,我写过《学生是学校的名片》(2005年5月24日《光明日报》)、《论当代新闻人的特质培养及教育》(2005年第6期《现代传播》)、《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2005年12期《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新闻专业研究生教学如何以实践为导向》(2009年6期《现代传播》)等文章。
2020年2期上《新闻战线》刊发我写的《据“势”行事,打造“金课”》——
一、狠抓特色教育,着眼于培养好每个学生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01年开始新闻学院发起组建新闻评论团和实行特长生导师制,2005年秋季开办新闻评论特色班,2006年成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均为全国首创。十七年来,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出版了“十一五”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新闻评论》,研究生教材《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和有关新闻评论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闻评论通论》,2018年《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系统构建与实施》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课堂教学,老师的位置在哪里
第一,老师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们一起或穿行于他们当中,肩并肩一起面向讲台上展示的课件,和同学们一起思考并引导同学们回答。老师走下讲台当观众、当评委,把学生请上讲台当主角,只要按教学规律办,这种方式也是可行甚至是很好的。
三、“关键词教学”为何有效
将关键词贯穿同学们上台演讲的始终,也用关键词来检验同学们到媒体实习的全过程。只有当同学们将抽象的概念与活生生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关键词他们才记得住,一门课的教学重点他们才掌握得好,而且这种记忆会影响到他们参加工作以后。
2024年05(上)《新闻战线》刊发《不忘初心 勇于担当 善于传播——高校与主流媒体联手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我在文章中提出: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学科专业特色、培养合格新闻人才,是高校新闻专业和主流媒体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要不忘初心,坚守新闻人的理想信念和职业使命;勇于担当,面对困难和险境,有勇气和责任意识;善于传播,掌握凸显本专业特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巧——
一、由新华社一篇报道引发的讨论:如何培养更多具有“新闻人味道”的学生。
2005年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一文写道 ——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 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
这篇报道先后被国内几十家媒体转发和引起讨论,被收入当年《中国新闻年鉴》。2001年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开国内风气之先,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20多年过去 ,新闻学院与新闻媒体的融合关系,能否走出实质性的一步,即在某些院系或专业或课堂实施“双证上岗”的培养机制,即新闻学院应该拥有一批既有教师证又有记者证的授课老师和授课教材、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此举,不仅有利于新闻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媒体人士不断加强新闻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现在有一批媒体老总和资深记者步入高校,已经展示了他们的职业特性,给新闻学院教学带来了生机活力!
二、新闻学院该培养怎样的新闻人才?《北京共识》提供借鉴。
新闻学院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2005年 11 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际新闻学院院长论坛上,来自中国和世界近60家新闻院系共同签署的国际新闻教育界第一个共识性文件——《北京共识》中这样描述了新闻教育的目标:“新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目标,体现了当今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认识,也为新闻教育的改进创新提供了借鉴。
新闻学院培养的学生,须具备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善于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专业素质。不忘初心,说的是新闻人的理想信念和职业使命;勇于担当、善于传播是不忘初心的具体体现。勇于担当,说的是面对困难和险境,要有一种勇气和责任;善于传播,强调的是新闻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凸显本专业特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巧,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一种实践本领。不忘初心,才能始终如一;勇于担当,才能讲真话、道实情、扬善惩恶,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善于传播,才能做前人和他人没有想到和做到做好的新闻,取得更好的报道效果。
三、培养有“新闻人味道”的学生可以从提高发现力、策划力等着手,鼓励去一线,讲真话。
提高学生新闻报道的发现力。
“发现”是一门大学问,需要用心地研究和实践。比如,如何发现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如何发现或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如何发现或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如何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揭示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如何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苗头、新动向,准确地预测事物发展趋势;如何发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典型人物,等等。(南振中:《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新闻战线》2004年第8期)“发现新闻”是报道的前提,要在此基础上“辨别真伪”,以“新闻学的视角和手段”描述和评论故事。
提高学生新闻报道的策划能力。
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我撰写的《新闻报道策划》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对一门新课程的认可。
创意是策划之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便开展了这种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由长江日报周刊部、武汉电视台经济部、武汉电台新闻部联合主办的《热门话题纵横谈》专栏,于1994年1月15日推出第一期。武汉市三家新闻单位联成一体,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的不同特点增强了报道的力度,整体优势非常明显,是一种成功的尝试。时任中宣部部长丁关根作了指示,表扬了这一专栏,并要求中宣部新闻局和中央电视台派人总结武汉的经验,促使新闻报道形成合力,该专栏获湖北省新闻特别奖。我们策划的专栏“社会中来”获1988年度全国好新闻(现为中国新闻奖)专栏唯一的一等奖。
在新闻人的职业生涯中,新闻策划素质的培养,不仅表现于当时,有时还会影响长远。2022年1月25日(农历壬寅年前夕),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领衔策划,两岸新闻学泰斗方汉奇与李瞻先生云端互拜,迅速破圈,引发两岸及港澳各界人士效仿。征得策划者的同意,他们将策划经过写成《两岸关系牵动人心》文稿,收入到我的《新闻报道策划》第三版。在与王王润泽教授交谈中得知,她在进人大读研究生以前曾在大连电视台工作三年。正是有了在一线难忘的工作经历,让她在参加北京市政协会议时发现这一新闻线索,迅速带领师生策划出当年春节期间最有影响的一个经典案例。
新闻人要当好反映实情,讲好真话的时代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鼓励基层干部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对发现的问题,要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
所谓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就是讲自己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意见和建议),讲自己愿意讲的话,讲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话,讲自己可以讲好的话。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常常与“虚假”“伪装”相对应,“虚假”说的是与现实不符,而“伪装”则是凭借外部力量有意掩饰真相。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种“实事求是”作风的真实体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在新中国建立70周年之际,出版了《讲好真话》一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该书被列为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共建项目,获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奖励项目。 2022年2月虎年新春,方汉奇先生引用毛泽东语录为作者题词: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为了讲好真话,新闻人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表达自己意愿时,须在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独立品格和宽容胸怀的准则下予以进行。今天,我们不能一味鼓励“想到就说”,而是力求“想好了再说”,提倡“讲好真话”。讲真话好,讲真话难,唯有难才需要我们大家都去努力实践:要有新闻学科的敏锐和理论的深刻,在发现问题或问题端倪时快说真话;要在人们趑趄不前、嗫嚅而言时敢说真话;要在人们能说真话时说好真话;要将真话时常挂在嘴边长说真话;要在讲了真话后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或错误后认账改错。讲真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能够做的地方和时间做起,比如从我们时常看到和听到的报告、演讲和主持人的空话套话删去开始,讲符合当时当地情况且具有报告人个性特征管用的真话来。
培养“新闻人味道”的学生,是新闻学院和新闻媒体联手共担的一项历史重任。让我们在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协调下,一起努力做出新时代新理论指导下的创新实践!
结束语:本组回忆我与媒体交往文字岁月的系列文稿,前9篇为与中央及地方报纸媒体的文字交往,后2篇系与新闻期刊的文字交往,总共11篇。时间从2023年12月30日发表至今,经历半年多的时间了。在红网的积极支持下,在红网广大网友和多所高校新闻评论老师与同学们的支持鼓励下,到本期就划上了句号。在此,我要向关心和支持本人系列文稿发表、阅读和点赞本系列回忆文字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红网成立于2001年,被称为“中国地方新闻网站第一品牌”。业界知名的“红辣椒评论”,以“培育时评新人,最广泛地收集与反映民众声音”为己任,曾获得过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湖南省优秀名专栏等多个奖项。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与红网合作多年,2016年曾在湖南益阳召开“新世纪第六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暨第十一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会议围绕“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后备力量的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
红网举办的历届时评大赛都有我们新闻学院的学生参加,于蕾(研究生)、卢家驹同学分别在第二届、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中夺冠,被授予年度“评论之星”称号。卢家驹同学今年因此加分被保送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读研。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在顾建明主任的领导下,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创办“喻论”,先后与红网、荆楚网等媒体合作开展新闻评论的实践与研究,前不久还召开了《智媒时代: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研讨会》。从华科走出来的魏猛、李文学两位老师,被红网评为2023“评论之星”优秀指导老师。
新闻是昨天的历史,思想是曾经的思考。现实问题是一切研究者的源头;关注社会,与时俱进是一切研究者的职责。感谢红网为我们搭起了相互交流、共同奋进的融媒体平台:愿我们为着时代的进步以积极审慎的态度,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做一点我们能够做、做好的事,说一点自己能够说、说得好的话。
祝诸位朋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更上层楼!
来源:红网
作者:赵振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