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旭阳 (山西大学)
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独特方式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魅力。中英文思维方式碰撞而产生的“中式英语”,曾经备受歧视与争议,但如今却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逆袭。这一非凡的转变,其背后彰显的是中国逐步走向世界文化舞台中央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极大提升。
忆往昔,不但外国人对中式英语不屑一顾:北京奥运会前夕,某些外媒曾对中国公共场所不规范的英文表述加以“群嘲”。而且国人自身也存在语言“自卑感”,觉得中式英语很“土气”,在对外交流中总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够标准、不够专业地道,对语法锱铢必较。看今朝,不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大大方方地说中式英语。例如河南大哥胡振兴用“中式口音”给非洲员工开会的视频火遍全网,网友纷纷为他讲中式英语的自信模样点赞。而且,许多外国友人也不自觉地使用一些中式英语,像“add oil”(加油)“ka le”(卡了)“lose face”(丢脸)等等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述,已经走进了外国人日常生活中,甚至其中不少中式英语词汇已被收录进牛津词典。
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呢?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向国际文化舞台中央。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人对自身文化越发自信。我们不再一味死板地追求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英语表达,而是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展现带有中国特色的中式英语。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与认同。我们逐渐意识到,中式英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的社会现实、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并不“土”。另一方面,中式英语自身具有大道至简的中文魅力。它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以别样方式传达特定含义。比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paper tiger”(纸老虎),让人一听便懂。而且,中式英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kung fu”(功夫)、“tofu”(豆腐)、“wukong”(悟空)等词汇,既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技艺和美食,又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无论是中文自身的优势,还是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都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自信。
中式英语的逆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它已经为国际交流注入了新活力,让更多人意识到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同样能有效地传达我们的声音和文化特色。中式英语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还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在前段时间海外爆火的“city不city”,就展示了中国开放、包容、创新的国家形象,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自信的中国。现如今在国际交流中,中式英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中国赢得了更多尊重和认可。因此,我们应更加自信地使用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让它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中式英语的逆袭是一个良好开端,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应继续推动中式英语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交流和国家发展。当然,我们要注意保持文化自信而不是陷入文化自大。我们需认识到,标准英语仍是我们通向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中式英语的盛行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标准英语的学习。恰恰相反,它启示我们,在祖国日益繁盛、机遇更多的时代,我们更应学好用好英语,同时尊重并守护自身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推动两者相结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式英语的崛起,堪称中国文化自信的鲜活写照。它见证着中国文化的逐步兴盛与发展,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贡献了力量。让我们以中式英语为桥梁纽带,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促使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为璀璨夺目的光彩。
来源:红网
作者:吕旭阳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