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预制朋友圈”未尝不是为了感受生活
2024-09-29 21:45:37 字号:

“预制朋友圈”未尝不是为了感受生活

02ec8bd2143c1e08818ec65c30b125a.jpg

□张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近日,“预制朋友圈”一词走红社交网络。在小红书平台,有博主挑战“一天拍完国庆7天朋友圈”,6小时内拍照1536张,引得众多网友围观。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这年头,朋友圈都能预制了?”表面上看,“预制朋友圈”似乎脱离了朋友圈分享的本意,但仔细想想,这未尝不是一种“先苦后甜”。把发布朋友圈的压力提前解决,才更能感受生活。

在今天,人们发布朋友圈的自由似乎正在慢慢丧失。曾几何时,朋友圈只是发布日常的空间,身处各地的朋友们以一方屏幕连接彼此,每天翻翻朋友圈,就能看见朋友们鲜活的生活。然而,今天的朋友圈却朝着“自我展示”的方向不断发展:精心修饰的照片越来越多,随手发布的日常生活却几乎销声匿迹。当朋友圈的“精装”成为一种潮流,“美照”也随之成为必不可少的“社交货币”,缺乏这种”社交货币”的个体混杂其中,反而成为不为他人理解的“异类”。如此这般背景下,“预制朋友圈”不失为一个“金点子”——既能维持朋友圈的“精美”,又能为自己留出无需为拍照忧心的纯粹时光,可谓一举两得。在“挑战一天拍完国庆7天朋友圈”的帖子下,评论区有高赞评论表示了认同:“这样真的很好,一天拍完,剩下六天都不用化妆打扮了”,足见朋友圈“预制”的真实意图。

同样应该看到的是,“预制朋友圈”不仅出于人们的社交焦虑,其背后或许还折射着当代青年人自我安慰的心理需求。《人物》杂志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王小伟时,提到一段话,“那样的生活曾经存在过……是希望能把它作为一种象征,一个参照,为当下和未来提供一种想象,想象每天刷手机、吃外卖之外的可能性。”这或许能够解释“预制朋友圈”存在的意义。当人们不再随手发布而转向“预制”,修图、措辞的时间随之增加,在社交场域中展演的自己也就更加“完美无缺”。多年后再次回顾,人们也会感叹一句:“原来这样的生活真实存在过”。被美化的过去因此成为缓解生活倦怠的良药。

当今社会是高度媒介化的社会,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成为生活中无法隔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至人的心态、大到社会运行,都在被媒介的逻辑重新构造。但我们或许仍可以在与媒介交织的世界中获取片刻宁静,不论是“预制”好未来的朋友圈,抑或是彻彻底底的“数字断连”,都为人们撑起一把暂时脱离媒介世界喧嚣的保护伞,是当代青年人自我缓释的解决之道。

来源:红网

作者:张冉

编辑:颜新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