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华农舆情背后:声援的同时也需警惕情感极化
2024-01-20 16:35:14 字号:

华农舆情背后:声援的同时也需警惕情感极化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张媛媛 (重庆大学)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子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违背师德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对此,华中农业大学发布通报,认定黄某某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并决定即日起停止其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1月19日 央视新闻)

在华中农业大学发布通报后,网友们对11名学子的声援依旧接连不断。洞察网络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集体声援已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之一。网民试图通过表达自身对事件的看法来提高事件热度,进而督促涉事方及政府部门对相关问题予以妥善解决。但当网友对学生进行声援的同时,也可能出现情感极化的倾向,从而对事态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群体情绪的汇聚刺激大众神经,引发的激烈讨论将导致网络信息空间失序。随着举报事件热度的上升,关于举报学生的私人情感问题、学院舞弊被举报导师等谣言也纷至沓来,不仅对被举报学生造成了二次伤害,也扰乱了正常的网络信息空间秩序。与此同时,也有网友认为学生举报导师的行为影响了课题组已毕业的师兄师姐。在情绪的催化剂作用下,此类观点的表达逐步发展为指责甚至谩骂,催生了网络暴力的苗头。

其次,网络空间被非理性情绪裹挟,冲淡大众对事件关键问题的认知。被非理性情绪淹没的个体,难以对举报事件进行冷静地分析和思考。在情感宣泄之余,网友们只能囿于“学生被压迫”的表层认知,而不知关键之所在。当疾呼“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时,很少有人对黄某某学术行为的定性问题、科研资金去向问题、课题组学生后续培养问题等提出疑问。不仅如此,在众多网友赞赏张黎师兄“真善美”的趋势下,赞赏也逐渐演化为捧杀,而这种网络“造神”行为只会转移舆论焦点,并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最后,网络事件的放大将加剧社会群体的对立,可能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性事件。当社会群体性事件爆发时,公众易与其中的弱势群体产生情感共鸣,并对其产生认同感。网友对举报学生的同情使其自觉将自身代入弱势群体,不仅加剧了群体的悲愤情绪,也强化了学生和导师群体间的对立关系。更为严重的是,互联网对该关系的放大会把社会矛盾折射至现实生活中,促使公众将普遍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与此次举报事件联系起来,并把矛头指向高校和政府,这将加剧问题的冲突性,甚至可能引发新的不良事件。

君子“面不公可起而论之”,但需论之有理、论之有道、之有度。尽管集体声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我们也需要警惕情感极化倾向带来的风险,莫让非理性发言掩盖了真相的光辉!

来源:红网

作者:张媛媛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