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云南小学生合唱《鹿鸣》,看诗意里的文化传承
2024-01-22 17:27:44 字号:

从云南小学生合唱《鹿鸣》,看诗意里的文化传承

微信图片_20240101144103.png

《新春“椒”响曲》龙年特辑征稿进行中

□尹天佑(山东大学)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近日,云南玉溪一群老师和小学生排练合唱《鹿鸣》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师生之间的一唱一和搭配鼓乐,将经典进行了完美演绎,不少网友看过后都大呼“天籁之音”“《诗经》就应该是这个样子”。(1月20日 央视新闻)

在网络走红的合唱排练视频的主角,是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与玉溪师院附小合唱团的学生。谈起选择《鹿鸣》的原因,视频发布人普海玲说,“这首歌所传达的和谐美好的境界,能让孩子们在女声、童声、中国鼓声的交相辉映里,感受到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传承之美”。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是中国人诗意的开端。孩子们的清澈童声与老师们的合唱交融,再搭配上大鼓,一幅古人吹笙宴饮的画面徐徐展开,洋溢着古人的浪漫和诗意。历经两千多年,孩子们再度唱响此诗,文化的传承在这一刻得以“具象化”,远古和现在似乎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国人千百年以来的“诗意”,正是对中华文明的生动注脚。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以诗意的方式生活着。从唐诗宋词的华章丽句,到民间流传的俚语俗歌,无不透露出浓厚的诗意。无论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象,还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柔情婉约,都是中国人对生活、对自然、对情感的独特表达。而这种诗意情怀的背后,则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我们的先辈们用诗歌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风光,用激昂的词句表达家国情怀。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文字,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

中国人不缺诗意,也不缺诗意背后的文化传承。《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品牌栏目年年引爆收视率热潮,去年上映的《长安三万里》引发了“影院背诗”的“名场面”。电影以唐诗为切入点,用动画作为载体,着眼于历史人物的人生境遇,呈现出包容壮美、浪漫奇崛的唐代文化风貌。它创新性地为唐诗这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注入新的生机,让更多观众得以了解、品味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更可贵的是,《长安三万里》作为动画电影,让孩子们在收获欢乐的同时,也得到了文化熏陶。

孩子们一唱一和,词句之间回荡着两千多年来积攒的诗意。也许孩子们不能准确地理解这首诗,但是这给他们带来的熏陶是无可比拟的。在呦呦鹿鸣之间,一颗诗意的、传承的种子就这样在他们心中种下。18日晚,合唱团登台演出。《诗经》之美被他们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诗意和其背后的文化传承,也在这一刻被完美演绎。

来源:红网

作者:尹天佑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