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国仁(西南交通大学)
58岁建筑工人易群林,曾在深圳街头用公益钢琴弹奏多首曲子走红。1月19日,易大哥受邀去到北京,在央视大厅弹起钢琴,他说愿望是请郎朗指导自己。21日晚,郎朗回应:“易大哥,看到了您的视频,为您热爱生活的精神点赞。感谢您的喜欢!也很期待见到您!”(1月22日极目新闻)
囿于诸多原因,诸如功利性的心理,经济条件的匮乏,教学资源的不足等,长期以来经典艺术被视为“堂前燕”,缺少像易先生这样纯粹的爱好者,有人认为学习经典艺术浪费时间金钱,相当一部分学习者惟加分者胜惟考级者强,还有一部分学艺者没有较好的学习资源,埋没天分,宝珠蒙尘。经典艺术独特的感召力、号召力、影响力大打折扣。
同时,虽然各类经典艺术的宣传活动层出不穷,如进入校园的戏剧大篷车,田间地头的演艺队,以及各式的义演活动。但是它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影响只是如蜻蜓点水般轻轻掠过,不能产生深入人心的共鸣,并不能找到或者提供帮助给如易大哥这样的音乐爱好者,无法使经典艺术的根扎实,又何谈使艺术发扬光大,把花向上盛开呢?
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由于根没有扎实所造成的人才断代,宣传形式化的局面,正是造成当今大量专业剧团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北大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和中文系发布的《地方文艺院团发展现状白皮书》表明地方企业文艺院团总体呈亏损态势,在经营、生产、传播三个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大量专业剧团步履维艰又势必会造成经典艺术后继无人,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笔者认为经典艺术正应根向下扎实,花向上开,使经典艺术如潮般弦歌浩荡,如水般浸润无声。
对于这种局面,艺术团体可以发出倡议,给予相关补助,鼓励艺术家们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寻找好“苗子”,发现金嗓子,种下好“种子”,助力高雅艺术的赓续传承。还可以积极鼓励各单位退休人员,农闲时的农民学习艺术,专业文艺单位可以提供对应的教学资源。
“向下扎根,向上开花”还要汇聚多方力量,可以多部门联动,公办对应的艺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降低学习的经济门槛,增大生源范围;对于考级等项目,严加督查,避免恶性竞争,使得艺术教育回归传道授业的正确轨道,向阳生长,稳健前行。
同时经典艺术可以汇入时尚力量,借助多种平台,克服传统宣传的短板,使得其宣传的范围更广,频率更高,影响更大。如2022年9月,长沙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入驻抖音之后的首场直播“潇湘风流,花鼓有戏”观看人次达到350.5万,相当于该中心2021年160场线下演出观众总数的70倍。
经典艺术应当俯下身子,把根向下扎实,把花向上开,多一些如易先生这样懂艺术,爱艺术的艺术爱好者,真正发挥出经典艺术的“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磅礴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豆国仁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