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
当每年的春运按下启动键时,无异于告诉我们春节就要到了。每逢这个时节,在外的游子返乡过年,与其说是春节在召唤着人们,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向公众规定一个文化义务事项,不履行这个义务就亏欠着家人和家乡。这样的召唤称得上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共识,在这样的共识面前,没有人觉得春节不该返乡团聚。
迎来送往是一种礼节。有急着返乡过年的,就有在家乡恭候归来的游子的。由个人情谊而恭候返乡游子的,让归来的游子刚踏上家乡的土地就感到特别的温馨。重视在外游子的地方,有关部门会策划别出心裁的方式,盛情迎接返乡的游子。
1月28日下午,河南大象新闻发布了一条微博视频,展示了一群00后大学生扮演锦衣卫在洛阳高铁站迎接大家返乡的场景。视频中,锦衣卫扮演者表示,他们是志愿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务工人员在返乡后感到温暖。
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洛阳素有好客的美誉,包括大诗人白居易在内的不少文豪留下的诗作可以佐证。此次洛阳在高铁站上演“真人秀”,盛情迎接返乡过年的务工人员,这样的好客创意,动机单纯,值得赞许。
一种创意是否成功,动机纯真固然重要,但效果要配得上这种动机才行。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大学生扮演锦衣卫欢迎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后,在新浪微博上引发争议。
主流的意见对这样的“真人秀”迎客方式表示不可理解,甚至不乏批评的声音:“确实锦衣了,但那是锦衣卫啊。”“神经兮兮的。”“锦衣卫不是太监,是情报局。”“从出警入跸图上看,锦衣卫就是仪仗队。”“过分缺乏历史常识使人看上去扭曲。”
当然,也有一些网友对这样的欢迎仪式持宽容的态度:“挺有特色的。”“视觉领先。”“洛阳为啥不穿唐制?多风雅。”“别上纲上线,年轻人觉得好玩就行。”
大学生扮演锦衣卫迎接在外务工人员,从视觉的冲击力上看,的确给人以悦目之感。对于不了解锦衣卫的人来说,自然觉得洛阳的这个活动蛮好的,表明当地管理部门重视传统文化,也尊重在外返乡的务工人员。
对于了解锦衣卫由来的网友来说,锦衣卫让这个群体产生的是文化排斥心理。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个声名狼藉的职业群体当作迎宾队伍。如果选用其他历史文化群体,比如唐宋时期的文豪或者其他领域的名人,网友的文化心理更容易认同,这样的话,他们对洛阳的高铁站迎客活动会称赞有加。
多元社会,再好的创意也难免有所争议,但在创意策划一个大型活动前,多点历史常识,重视文化共识在公共传播中的重要性,却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果缺乏历史常识,又不重视文化共识,单凭某个人的点子策划大型活动,就要做好迎接宣传事故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扮锦衣卫迎客,从反面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文化共识对于社会秩序建构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弄巧成拙的创意,仍有其特殊的认知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