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
这几天,SORA的横空出世,让世界对视频的真假难免充满忧虑。机器自动生成的视频再逼真,相信人类总有办法识别这样的“真假美猴王”。如果“李鬼”假冒李逵上街溜达,总有穿帮的时候。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唯流量是图”的博主甘愿扮演“李鬼”,能蒙蔽公众赚的是流量,蒙不了的时候被斥责,同样赚的是流量。
2月18日以来,“上海女教师被指出轨男同学”事件持续引发公众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网络平台涌现出多个自称是“女教师”本人的社交账号。为赚流量,甚至有主播直接冒充起“女教师”本人,涨流一波后被网友打假“是蹭流量的骗子”……(2月21日 《潇湘晨报》)
假冒涉事老师开直播的直播间,甚至人数高达上万人,虽偶尔伴有谩骂,然而小礼物也是刷个不停。披露此事的网友连称三观被毁。不明就里的网友却误以为真,指责新闻事件的涉事老师“不畏流言蜚语誓要接住这泼天的富贵!”有点媒介素养的网友发现,这个假冒涉事老师的账号居然是“我不是张老师”。
对于假冒“张老师”开直播,新浪微博跟帖评论难得出现舆论共识,网友们纷纷谴责。
一类声音是从流量角度展开的:“假冒张老师,这赚钱的速度惊人!”“这泼天的富贵啊!”“直播时代,流量为王,不管是什么流量。”“离谱。”“还真是笑贫不笑娼的时代啊,这么不要脸平台都不封禁?”
一类声音是从道德角度展开的:“时代变化快,以前是笑贫不笑娼。现在是不管贫或昌,就怕你不笑。”“不守规矩、无节操短时间能够靠骇人听闻吸引流量,但这种有恃无恐会带来更多的效仿。”
社交媒体刚出现时,公众对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来临充满了自豪。当类似假冒“张老师”开直播的“李鬼”直播间多了,越来越多的人突然发挥麦克风原来也并不全部可爱了。
当这样的“李鬼”直播间不畏惧网络舆论的斥责,俨然以新闻事件的涉事者身份出现时,真的该反思,这样的天方夜谭式直播间为什么会赫然存在。
相信绝大多数人知道答案是流量惹的祸。既然如此,为什么流量会有如此破坏力?
流量是什么?要流量为的什么?面对流量之恶,我们该如何界定流量的道德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命题。
流量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流量是一种关注,是一种由关注而延伸出来的承认。对于这样的承认,有的流量所有者一笑了之,有的所有者则主张按照对等交换的原则,我拿我的流量要换你的现金。一旦流量可以变现,流量就成了法宝,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圣物”,此乃流量之恶的发源地。
要流量为的是什么?流量是双刃剑,既可以是通过流量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的承认是一种精神利益,即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成就的流量,这是一种能力的主张。这样的流量主张实至名归,无可厚非。相反,也可以是把流量当作摇钱树,制造流量只为财,管他三七二十一的。这样的流量崇拜,就是流量之恶的源泉。
面对流量之恶,我们需要界定流量的边界,边界划分善恶的各自区域。符合法律规范的,符合公序良俗的,它们属于流量之善。相反,贪婪流量者,不择手段制造流量的行为,这样的人或手段属于恶的范畴,他们合作炮制的流量属于流量之恶。
面对流量之恶,可以期待法律规范,可以呼吁平台治理,在我看来,流量之恶的天敌是道德的观众。一个明知是赚流量的视频我不看就是,明知是流量之恶的视频再去围观,这样的道德麻木式围观,让“我不是张老师”之类的直播间成就了流量之恶!
远离流量之恶,人人有责。拒绝围观,这样的直播间门可罗雀之时,也就是制造噱头、恶意攫取流量者灰溜溜空手而归之时。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