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水科
今天看了一条长报道,报道讲述了5名普通的“尔滨人”的故事。他们是带观众拉歌跳兔子舞的“左右哥”姜可东、打造索菲亚教堂造型蛋糕的店主郭金鹏、为大家免费寄存行李的“车先生”卢永旺、“东北公主下午茶”创作者李鑫和“捡俩小金豆”的“大增哥”司增辉。他们热情好客,创意十足,用力所能及的努力为家乡奉献哪怕一丁点儿力量。(2月2日《新闻每日电讯》)
看完这条报道,我随手转给了正在做毕业设计的我的学生。我觉得,这是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好”是因为第一,这是一条“眼里有人”“心里装着普通老百姓”的报道;第二,这条报道是用“最新闻”的方式讲述故事的。可以说,这是一篇如何用“最新闻”的方式讲好“普通人”的故事的成功之作。
先来说说第一个原因。“普通人”的故事并不好讲。从新闻选题的角度,突发性事件是新闻报道的首选,其次是与事件相关联的有影响的人,普通人往往很难成为报道的主角。但是,讲好中国人奋斗的故事,就不能仅仅讲有名的成功者的故事,成功者毕竟是少数,而且已经被媒体反复讲述。更多默默坚守在一线的普通人,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坚韧,他们拼尽全力也许只是没有被时代抛弃,依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普通人构成了奋斗的中国人的庞大而坚固的“底盘”,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当然也值得讲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能缺少庞大的普通人的故事。所以说这是一篇“心里装着普通老百姓”的报道。
我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被讲述,出现在春晚、综艺或出版物中。比如建筑工人易群林、农民诗人“田鼠大婶”裴爱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饲养员谭金淘“谭爷爷”、“被乘务耽搁的相声演员”铁路工作者刘影等普通人上春晚,是对他们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一种肯定。比如从《种地吧》《激流时代》,到《令人心动的offer》《我可以47》等,这些综艺节目的参与者往往是各行业、各领域有代表性的普通人。再比如,“菜场作家”陈慧每天守着菜摊,晚上拿起笔讲起了自己身边普通人的故事,已经出版了《世间的小儿女》《在菜场,在人间》等三部作品,记录下了喧闹菜场中平凡人的温情或悲伤,包括包子铺的师傅、杀猪贩肉的屠夫、头脑灵活的捕蛇人、收废品的“破烂王”等等。
第二个原因,这条报道是用“最新闻”的方式讲述故事的。“新闻报道要学会讲故事”这个提法在新闻界广为流传并备受推崇,但如何才能讲好故事,涉及选题、主题、体裁、语言、结构、细节等很多方面,我们的一些观念和方法似乎还需要转变和改进。今天我读到的这篇文章,语言朴素,结构采取了最简单也是最清晰的并列结构,一个人写一部分,共五个部分。读完之后,我能感觉到记者的真诚和哈尔滨人的热情,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这些手段都很“新闻”。但是,在新闻叙事方面,尤其是故事思维、场景和细节等手段方面,总体不是很擅长。
写人的报道,包括人物消息、专访、人物通讯或典型报道、人物特稿等众多类型。长期以来,通讯和典型报道重在宣传,选题往往以做出成就的成功者为主,真正的普通人并不多。特稿更多地聚焦新闻事件和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讲述他们的命运和生活故事。而且特稿在叙述技巧,故事场景和细节方面有更高的追求,是我们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体裁。最近几年,“非虚构”火了,它的贡献在于调动了普通人讲述自我的积极性。我期待的是,更多的作者,不管是媒体人用特稿,还是普通作者用“非虚构”,用更专业和“最新闻”的方式,讲述更精彩的普通人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