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飞(河西学院)
近年来,零食江湖出现了一支“学院派”,俘获了不少吃货的心。在华南有口皆碑的华农酸奶;靠“内涵”走天下的世壮燕麦片;堪称减肥人士福音的西南大学魔芋丝;烤红薯界的“网红”烟薯25号……但这些“高学历”零食在受欢迎之余,也混入了一些“学历造假”分子。(2月4日 中新网)
“高学历”零食的走红出圈,说明大众对于高校以及一些科研院所推出的产品持信任态度,这也是对科研成果赋能食品销售的认可。“农大派”与“学院派”出品的零食不负众望,对得起自身这面“金字招牌”。但一些商家也从中寻找到了“蹭流量”的可乘之机。
“学历注水”的零食在互联网销售平台上大行其道,一方面不利于良好电商环境的构建,另一方面也有虚假宣传之嫌,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商家从事零食销售,应当以“质”取胜,而不是假借高校院所之名来博取消费者的关注,扩大自身销售额度。虽然“蹭流量”可以使得店铺获取一时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此举也限制了店家和食品生产厂商自身的发展。一旦产品被“打假”“识破”,不仅会让商家蒙受经济损失,更会让其丧失消费者的信任,从而不利于长远经营。
同时,零食“学历造假”,也很有可能波及“被挂名”的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消费者喜欢高校研发的零食,首先是因为它们口味佳,质量好,健康放心,并非只看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名誉为产品带来的附加价值。打着院所旗号,却不能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过关的产品,由此造成消费者权益受损,无疑会让许多院所机构“风评被害”,甚至“躺着中枪”。
商家和零食生产厂家应当认识到食品销售的基本逻辑:决定消费者喜不喜欢,销售额度多不多的,不是“名头响亮”,而是“真材实料”。“网红零食”兴起时,电商平台涌现出许多售卖“网红零食”的店家;而当“网红”逐渐成为贬义词,“学院派”零食大有崛起之势时,给自家产品“学历注水”的现象又不断出现。一直以来,商家们似乎总是在想着如何去争一波“冠名权”,蹭一波流量,在短时间内赚一桶金,却忽视了最为有用的诚信生产营销之道。
零食出圈不难,关键是要让其既健康,又富有特色。零食走红,凭借的是独特的口味,有趣的外观造型,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休闲价值。只要商家用心去研发好零食,推出新产品,就有可能创造出下一个“爆款”,又何必去假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之名?而对于平台来说,也要顺应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加强“学院派”零食的资质审核与认证,提供更加权威可信的购物渠道。
“华而不实,行之难久”。倘若产品不精却谎称匠心研发,口味不佳却假冒高校之名,那么这款零食注定无法留下好的口碑。“傍机构”并非商家的长久经营之计,一款零食就算可以通过“蹭高校研发之名”来蒙蔽不知情者的眼睛,但它绝对骗不过消费者的味蕾。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