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瀚(同济大学)
3月18日,杭州《都市快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用回现金、假装养狗……这届年轻人怎么迷上了‘攒钱游戏’?”的文章,介绍了在年轻群体中出现的新兴存钱法。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假装存钱”话题已有2万多条笔记。假装养娃、假装养狗、假装回到自己的童年……这种虚拟版过家家游戏,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无痛”攒钱大法。
如今不少年轻人面临的攒钱难题,不是因为收入不足以支持生活消费,也不是出于还贷的压力,而是因为累积了许多不起眼的习惯性支出。而节省这一些习惯性的消费,通常不需要很大的代价。比如将日常通勤从网约车换成公交和自行车,将可有可无的囤货换成生活“刚需”,都达不到需要“忍痛割爱”的地步。这种存钱法降低了省钱的门槛,使得年轻人更愿意加入进来。
除了降低省钱代价,年轻人们还尝试为省钱增添一抹乐趣。以“假装养狗攒钱”为例,借“养狗花钱”的剧情之托,省钱变成了一种游戏式的日常任务。这种方式使省钱的目标变得清晰。模糊的大目标被拆分为一次五元、十元的小目标,每次“我为什么要省这笔钱”的提问都有了具体的回答。
同时,“攒钱游戏”也是对电子支付的一次反思。移动支付的普及重塑了人们对于金钱的概念。当拿在手中、张张分明的纸币变成了一串数字,很大程度上减损了人们对于金钱价值的感知。在习惯了移动支付的便捷后,人们往往没有直观地感受到实际的花费。这可能导致人们对金钱价值的感知出现模糊,消费时更容易冲动和不计后果。而现金支付往往会让人们更容易感受到金钱的实际流动,因此更加谨慎和理性地消费,也因此成为了年轻人的“攒钱妙招”。
究其根本,年轻人迷上“攒钱游戏”是尝试夺回自己生活的主导权,让自己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年轻群体不是为了省钱而省钱,而是为自己喜欢的生活积攒启动资金,或者说“节约是为了更好地浪费”。与其成为一名浑浑噩噩的“月光族”,不如加入这场“攒钱游戏”,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优化消费结构,把钱花在刀刃上。
来源:红网
作者:李博瀚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