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彤欣(南京师范大学)
最近在各大APP都流行着“中式梦核”大赏,大家纷纷展示代表自己儿时生活典型场景的老照片,大都是千禧一代的年轻人来观摩,而后发出或轻或深的感叹,有人微笑、有人心酸、有人恍惚。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式梦核”。梦核照片有着超高的饱和度加对比度,再加一些模糊的滤镜,给人一种像在做梦的感觉,温馨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在回忆里是热闹的、有温度的,时间是在流动的,而照片里这些东西安详又静止,有着强烈的割裂感,这个梦变得温馨中夹带一丝莫名恐怖,像是能把人永远困在里面。而当梦核前面加上中式之后,顾名思义就是加上一层强烈的中式色彩,且是特指千禧一代的童年时期的时代特色。
“这个玩具我小时候也玩过!”“谁家里还没有这样一套家具啊?”“那时小学生人手一盒这样的水彩笔诶。”“是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一个这样的紫藤长廊?”……诸如此类的讨论几乎每个评论区都会出现,大家在这样的视频或帖子下面找寻童年碎片,合力拼出一份时代记忆。
每个人对“中式梦核”照片都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这三类。第一类是觉得老照片给自己带来了温暖的回忆,有种短暂与现实世俗隔开的幸福。第二类是感叹白驹过隙,从前以为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却永远留在了过去,最幸福的时光也被定格在了那时,现在的生活让人疲累却不得不去面对,要是能再体验过去的安逸生活就好了。第三类是有点恐惧这样的艺术形式,认为照片透出一股死亡的气息,阅览的过程放佛是走马灯或在做着一个永远醒不来的梦,有种抓不住的无力感。
那为什么是千禧一代的童年呢?千禧一代人的成长轨迹正好与社会发展最快速的十年重合,当他们长大后,童年的痕迹也被时代浪潮所冲刷殆尽,再难寻找。他们孩提时代体验到的生活大多是平静安逸,朴实温暖,一切都朝着蒸蒸日上发展,让孩子们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下去。但当他们长大了,时代继续飞速变化,他们不得不接受安稳的幸福不是常态,而自己也不再是孩子,必须要振作精神去面对多变的生活状况和让人焦虑的工作内容。
有网友提出在这次回忆热潮之中占比最大的人群有这样的特点:在1990到2000年之间出生在县城及其以上的子女,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在体制内工作,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一点残余的见证者。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计划经济是井井有条的,中规中矩的,而千禧一代的成长时期基本与互联网和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及高速发展时期相吻合。童年之后的浓墨重彩的生活碾压式地盖过了曾经的余晖,不免让人对曾经鲜活的生活片段感到迷茫,放佛是上辈子的事。
于是,怀念童年的强烈愿望与快节奏生活的现实压力成为了孕育“中式梦核”的土壤,网络平台的助力使其变成了一种风潮,配上“你可以回来,但没有人在原地等你”的文案,一下就击中了网友眼球与怀旧情绪。
从这次回忆热潮我们可以窥见一代人的内心柔软一角,虽然时代浪潮滚滚向前,但大家都从未真正忘记从前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要赶的潮,但拼搏之余也会允许自己在赛博回忆聚会中沉浸一小会,让美好的童年去治愈自己。大家并不是不知道回忆有滤镜,或许曾经也有曾经的苦,但已经过去了,它的价值就是作为心里的一块自留地,去滋养每每快要干涸的心。
如果再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现在的一切在以后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来源:红网
作者:吴彤欣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