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近日,江西省宜春市公布了第40届谷雨诗会评选结果,本地作者投稿587首,市外作者投稿279首,但36名获奖者中仅有2名市外作者,其中一二三等奖16个名额均本地作者瓜分。对此,有网友认为如此评选结果纯属“自娱自乐”。另有网友指出,获奖者中的多人系当地文化系统官员,此举有“裁判兼球员”之嫌。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当地已经删除了获奖公示名单。(4月16日 澎湃新闻)
一个“区域诗歌比赛”能够引发全国关注,这也确实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引发全国关注的焦点,不是“诗歌水平有多高”,而是“本地作者包圆获奖作品”,这就值得深思了。
在这场诗会中,587首本地作品与279首外来作品,似乎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36名获奖者中仅有2名市外作者,而所有一二三等奖16个名额均被本地作者包揽。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联想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俗语,似乎在这场比赛中,本土作家的作品被无形中赋予了更多的优势。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魅力在于能够跨越地域、文化乃至时代的界限,触动人心。然而,当一场本应鼓励多元文化交流的诗歌比赛,变成了一个地方性的自娱自乐的聚会,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诗歌比赛的本质应该是鼓励创作,促进交流,发现并表彰优秀作品。如果评选过程中存在地域偏见,那么这样的比赛又如何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诗歌的真正魅力呢?
更为严重的是,当网民指出获奖者中的多人系当地文化系统官员时,这种“裁判兼球员”的现象,无疑会让人们对比赛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在任何一个竞技领域,公平竞赛的原则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参与者同时也是评判者时,利益冲突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这不仅损害了比赛的公信力,也破坏了文学创作的纯粹性。
文学创作不应该是一种封闭的游戏,它是一种开放的对话,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当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那些流传千古的佳作,往往都是超越了地域限制,汇聚了各地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如何让诗歌比赛回归到其应有的轨道上,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这片“诗情画意”的土地上,公平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当然那,我们之所以关注这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诗歌比赛,不是关注的这一场比赛,而是还有多少本该以文会友的创作比赛,其实都是如此一样的套路?
来源: 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