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吉首大学)
据央视报道,4月8日晚,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官网正式公布了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拟录取名单。记者核对过名单后发现,此前社会关注度很高的网传虐猫考生徐某某不在拟录取名单中。
从事实层面看,徐某某被举报的不良行为确实存在,而未被兰州大学录取也说明此事基本告一段落,因为,徐某某调剂补录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梳理完整个事件,我们能够发现舆论在此事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徐某为自己做的事付出代价无可辩驳,但是这种越来越多的“零容忍”舆论也确实值得我们警惕。
首先,公众追求正义彰显正义值得肯定,对于不良行为的关注也说明公众对于道德环境变好的渴望。这点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说明精神文明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但是,当追求正义的呼声在网络上被无限放大时,有些呼声就演变成了宣泄情绪的戾气。个别网民的道德感爆棚,像是有一种道德洁癖,不良行为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当个体的不良行为被曝光在网络,他们就开始穷追猛打,站在道德制高点绝不给一点活路。这种“零容忍”会破坏我们所追求的能维护正义的舆论的自然免疫力,为日后埋下了诸多随时会爆炸的“雷管”。
同时,一些无孔不入的营销号流量博主,每每在这种时候就异常活跃。为了吸引流量,强行关联各种因果关系,没有一定媒介素养和专业思维的网民根本无法辨别,只能凭着自己的愤怒情绪被这些流量博主带着走。当网民被人为制造的“舆论”绑架时,舆论生态走向恶化就成了必然。
没有人经得起这样的审视,更何况是在带着不良行为在身上的时候,任何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从事件脱离出来,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总是习惯于情绪在理性前面,价值判断在事实判断前面,如果是我们处在这种“零容忍”舆论漩涡里,能不能挣脱出来还是也会被直接“判死刑”,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智媒时代,各种社交平台的兴起,让人们开始习惯于用放大镜看人看事,事了拂衣去,再与自己无关。可真的能无关吗?当把生活当赌博凭运气时,对准自己的枪就已经上好了膛,扣下扳机只是早晚问题。保持批判性思维,理性看待事物,不仅是为人,也是为己。
来源:红网
作者:张川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