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天雨(大连理工大学)
在当今的网络聊天环境中,有这么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许多年轻人在句子结尾处,习惯性地添加一对括号或者单个括号,如“这是可以说的吗()”,“我觉得它也就那样吧()”。
看似随意甚至莫名其妙的表达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社交功能,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与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探讨。
括号之空,并不代表信息的缺乏,反而代表情绪的抽象化。空括号的新用法,实际上是数字时代“超文本”理念的体现,它们将文本扩展为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载体,允许用户在有限的文字空间中插入更多元的意义和情感。而这样的意义抽象作为一种简化的心理防御机制,使难以宣之于口的内心独白、不敢明说的情感暗示,恰到好处地止步于一个空白或残缺的括号里,这是年轻人们为自己的语意空间创设的心理自留地。那些不确定与调侃,那些自嘲与无奈,就让一个空括号替“我”到达。
除了浅层的语言表达之用,空括号或许还是一种年轻一代应对网络社交压力和保持人际距离的策略。一方面,在快节奏的信息交换中,括号的存在仿佛是一种缓冲带,允许他们对自身言论作出保留或修正,避免直接言辞可能带来的冲突,同时也赋予了互动更多的弹性与包容性。另一方面,这个看似意义不明的空括号,形成了特定社群内的集体共识与内部默契,可以视为通往年轻人心理自留地的一把密码锁。一个个年轻人抱着“懂我的人自然懂”的心态小心翼翼地站在门后,透过门上的猫眼观察来者看到这把锁时的表情。表情释然、哑然失笑的是同类人,可以被识别和请入;反之,一脸疑惑、无所适从的便是异群者,会被阻拦和区隔。
不管怎么说,从传播学和语言演变的角度观察,句末括号的现象,确实是对传统语法规则的挑战和重塑。由于网络环境削弱了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作用,用户可能会借助“括号”这样的符号工具,来补偿自身的情绪表达和身份塑造,这无可厚非,也不必扣上一顶“乱用标点符号”的帽子。年轻网民通过括号创造了一种新的修辞手法,何尝不是一种书面语言规范性的灵活运用,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现代汉语表达的丰富创新?
网络语言的迭代更新,是新媒体浪潮中一朵浪花,既然不能阻止它的翻滚,不如去拥抱它,或许还能感受到一阵沁人的凉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关注到这种语言现象,将其纳入现代语文教育和媒体素养课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认识到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变体及其社会功能。
句末空括号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语言现象,不仅是青年人情感诉求和心理状态的间接反映,也是他们在社交互动中构建个性、调整关系以及重塑语言规范的有力工具。尊重年轻群体独特的语言方式和社会适应方式,也尊重他们所开辟的心理自留地,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媒体时代的沟通交流。
来源:红网
作者:相天雨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