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打破“掐尖”怪圈:让教育回归本质
2024-05-16 20:52:58 字号:

打破“掐尖”怪圈:让教育回归本质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王凤 (四川外国语大学)

近日,一中学举行校园开放日,名义上针对初三毕业生,但实际是为小学家长开辟了专门通道,用于收取各种各样精美的小学简历,为五年级学生单独组织选拔考试、参加杯赛、提前筛选豪华简历。这种乱象,在多次阳光招生专项行动的打击下,依然屡禁不止,让人不禁质疑教育的公平与正义。(5月16日 央视新闻)

小学都需要简历了吗? 这些所谓的“简历”,实际上却是奥数比赛、补习班考级证明的堆砌。学校依据这些简历,提前锁定并招收尖子生,企图通过拉开与普通学校的生源差距,来维持或提升自己的“名校”地位。为了这些招录的学生,学校甚至不惜采用特殊教案,加快教学进度,进行所谓的“特别教育”。

原本,小升初应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政策,但“掐尖招生”的盛行,却让许多家长被迫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教育“竞赛”。他们为了让孩子能进入所谓的“名校”,不得不提前准备简历,参加各种补习班、竞赛,让孩子的童年充满了压力和疲惫。

“掐尖”之所以有处可掐,其根源在于学校和家长对升学率的过度追求。一方面,名校之间为了名校率、重点率而展开角逐,招生过程缺乏透明性,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同时,一些违规的竞赛、补习班借此机会谋取利润,名校的招生邮箱甚至成为了这些机构的赚钱“秘钥”。另一方面,家长的焦虑心态也是“掐尖招生”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内卷严重的教育背景下,他们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得不盲目跟风,追求所谓的“尖子生”。

“掐尖”操作的恶性循环,不仅破坏了教育生态,更让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温度和人性。它就像在教育的花园里,不断拔掉那些最鲜艳出众的花朵,导致整个花园的生态失衡。优质教育资源因此过度集中,教育公平和均衡配置成为空谈。各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原本应该均衡发展的教育环境被打破。

“掐尖”选拔,虽然看似在某些层面上追求了精英教育,但实际上它并不等同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强调依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潜力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并以此激发他们的最大潜能。而“掐尖招生”这种简单粗暴的选拔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因为不符合某些标准而被忽视或边缘化。因此导致资源的偏颇分配,让学生在竞争的压力下疲惫不堪,让潜力之花在忽视中凋零。

苏格拉底曾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不是货物转让。”然而,“掐尖招生”将教育简化为分数的竞争,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为了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对“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违例行为的查处,均衡教育资源配置,让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更加公平、阳光。此外,家长要理性看待竞争,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选择权,而不是盲目跟风,追求所谓的“尖子生”。

良好的教育生态是青少年成长的沃土。我们应珍视每一颗种子,均衡灌溉,让教育之园繁花似锦,而非仅追求几枝独秀。只有这样,未来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才华、有品格、有担当的栋梁之才。

来源:红网

作者:王凤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