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许 (复旦大学)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重点博物馆的门票预订及预约量同比增长了406%,各大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几乎都达到承载上限。“博物馆比菜市场还挤”的话题讨论冲上微博热搜,一票难求、黄牛炒作等乱象成为游客新痛点,也向博物馆管理者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博物馆“过热”带来的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人潮涌入展厅的密闭空间,拥挤、踩踏风险提高,游客与文物都面临安全隐患。此外,排队进不去、讲解员约不到、导览二维码扫不上、国宝看不清,都会造成游客的参观体验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热门博物馆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延长开放时间、增派工作人员等方式进行改进,但空间与资源毕竟有限,大客流承接问题很难就此彻底解决。
而全国重点博物馆“散热难”的另一面,是另一些博物馆受到冷遇。大多数中西部地区、边远市县、中小城市的博物馆常年观众寥寥、门可罗雀;一些基层博物馆展陈陈旧、设施老化甚至无法正常开放。在运营水平、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率上,我国博物馆都面临发展不均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让全国重点博物馆“热往冷处散”,实现博物馆的区域协调发展,才是推动我国文博事业整体进步的良方。
早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国际博物馆学界就发起了“新博物馆学”运动,宏大叙事的统一框架成为过去式,走向地区、关怀社群、贴近生活成为新趋势。在此理念之下,博物馆不必依赖历史古都、中心城市,扎根地方也能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近年来,博物馆的“热往冷处散”也成为政策导向。2023年7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重点加强对一些非热门优质博物馆的宣传推广,为公众参观博物馆提供更多选择。很多省份开始建立区域博物馆联盟,河南省博物馆联盟、东北三省一区博物馆联盟、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等纷纷建立,旨在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数据共用。
实践中,博物馆合作、文物巡展成果颇丰。近两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深圳、广州、哈尔滨、宜兴、宁波等地举办系列巡展。党史图片展走进广州起义纪念馆,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走进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不仅为当地博物馆带去了热度,让各地观众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资源,更让重点文物与地方文化碰撞,呈现出时代的变化与延续,在交流与共享中得以“活”起来。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在博物馆游成为文旅新热点时,我们依然需要对现状和未来做冷观察、冷思考。“接好泼天的流量”离不开博物馆间的协调合作,热往冷处散,实现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让过去拥有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何许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