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欣悦 伊书文
近日,中部某地举办了一场名为“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的座谈会,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在一片赞美声中也有部分网友质疑,这是借“诸葛亮”巧立名目办会,质疑举行该活动的经费来源。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回应,此次活动经费来自于另一主办方,其性质为民间社会团体,但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仍对经费来源存疑。(5月21日 环球网)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优秀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利用好,能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众的历史文化素养、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次当地开办座谈会,正是基于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表现。
然而,公众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此类活动确实存在形式主义,仅限于表面的庆祝,学术探讨缺乏深度和广度,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次舆论聚焦于活动的实际意义,一些网友认为“是闲着没事干”“没有必要举办”“实际是捞钱大会”,并质问“大会最后到底研究出什么新的东西了吗”。尽管当地社科联工作人员回应此次活动经费来源,并强调“鞠躬尽瘁这些奉献精神是需要宣扬传承的文化精神,肯定是有意义的”,也并没有使公众信服。可见,想要消除群众的质疑,还是要拿实绩来讲话,才会消除群众可能存在的误会。
面对质疑,公开透明的活动组织与资金使用情况也是消除公众疑虑的关键。主办方不仅要积极回应公众关切,还要及时拿出有力证据,借助媒体和网络平台,详细介绍其活动的策划背景、具体内容、预期效果等等,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证明活动的纯洁性和实效性。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对于这种纯理论的、抽象的、理解上有难度的学术讨论来说,公众很难直接领悟到其现实作用,如何突破认知范围,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造福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总而言之,相关单位进行文化传承的同时,也需警惕可能出现的商业化倾向,提高学术探讨的质量,确保活动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真正推动文化反思和社会进步,让历史的光辉照亮现实,启迪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雷欣悦 伊书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