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喻 (四川外国语大学)
时下,基于“梦核”概念的创作在互联网备受欢迎,衍生出“梦核”滤镜、“梦核”文学、“梦核”建筑等。
“梦核”是一种梦境化的创作,通过图像、视频等媒介,营造出一种置身梦境的审美体验。万物数字化的时代,科技是人们生活的主题,年轻人对旧时光的回忆大多封存于数字设备中的一个文件夹,亦或是社媒信息洪流中的惊鸿一瞥。而“梦核”在视觉上贴近千禧年代的复古风格,还原早期电子设备所带有的模糊和粗糙的质感,与当代年轻人的童年记忆紧密相连。“梦核”之兴,是一场以年轻人为中心的情感出逃。
“梦核”艺术家利用增加RGB饱和度、降低图像的对比度、使用颗粒过滤器的方法还原千禧年间的图像观感,给人一种温馨怀旧与怪诞诡异交织的视觉体验。这种夹杂着痛楚的温馨感,符合大多数人对童年的感知。通过这种视觉手法,年轻人得以在许多寻常的生活场景中产生对童年的联想与追溯。在“梦核”的呈现中,不同人基于各自的个体记忆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或是温暖多于恐惧、或是心慌多于慰藉,这是一场与内心的对话。对童年的感知席卷而来,揭开年轻人内心最柔软又隐秘的一角。
熟悉感与陌生感的割裂和共存,是当代年轻人对社会生活的内心投射。“梦核”的精髓在于营造梦境化的氛围,让人怀疑梦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场景。这要求“梦核”作品中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也给人以陌生和疏离感,它仿佛源自于我们的生活,但又不可触碰,只在梦中可得。“梦核”的创作,呈现出年轻人视角里社会生活,既有脚踏实地成长的获得感,也时常伴随着归属感的缺失、对前途的迷茫和为各种现实问题而生的心理压力。我们时常不能全然地拥抱生活,而是在怀疑、抗拒、不安的同时享受它其中一部分的甜蜜。“梦核”诠释了年轻人眼里的世界。
数字时代,超现实主义的“梦核”究竟为何越来越受欢迎?千禧一代生长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年轻人时常受到都市快节奏和互联网环境的禁锢,不免让人疏远了生活本身的鲜活和内心柔软的情绪。“梦核”对过去记忆的唤醒和对年轻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无不带给人巨大的满足感。它提醒着年轻人,纵然身在数字时代,我们仍有丰满的情绪和敏锐的自我感知;纵然社会更迭从未停止,我们从未停止对旧时光的怀缅、童年的苦涩和温暖并未真正离开;纵然生活繁忙,我们也可以偶尔寻找一片赛博土壤去滋养内心的柔软。
“梦核”之兴,是一代人于数字时代的情感出逃,与童年的回忆和内心的自己重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忆,或许“梦核”的热潮终将过去,但是它将一直是一代年轻人柔软与长情的印证。
来源:红网
作者:高可喻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