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夏雨(西南财经大学)
早在2022年5月,随着新规落地,电子烟开始禁售水果味。如今,市场上涌现出号称“不含烟碱(尼古丁)”的草本雾化器,这些商品无论款式造型还是抽吸方式都和电子烟颇为相似,更凭借多种口味吸引消费者下单。在多个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销售类似商品,并宣称“绝非是电子烟”“零焦油零尼古丁”“健康无害”等,噱头十足却也难掩水果味电子烟的身影。这些网店无论介绍货品详情还是售卖过程中,避开商品真实图片,只是含糊表示“懂的都懂”。(10月28日 贝壳财经)
“草本雾化器”是否真的是健康替代品?草本雾化器打着“不含烟碱(尼古丁)”的旗号,大肆宣传其无害性,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无论是在产品包装、宣传文案,还是电商平台的销售页面上,草本雾化器被描述得几近完美,仿佛是传统果味电子烟的“健康替代品”。然而,消费者一旦体验后便会发现,这些产品在使用感受上与果味电子烟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很多用户反映口感和烟雾体验完全可以作为电子烟的“平替”。但是,虽然商家声称其“零尼古丁”“健康无害”,但这类产品的成分并未得到全面公开,使用者并不清楚其中具体添加了什么成分。一些商家避开直接展示产品图片,含糊其辞地介绍“草本提取”,进一步模糊了产品的真实性质。此外,这些产品的加热方式和零部件几乎与电子烟无异,其烟雾中是否含有其他有害物质同样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说,草本雾化器不过是披上了“草本”外衣的果味电子烟,以此逃避监管的“新套路”而已。
“草本雾化器”本质上是借壳复出的电子烟。它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市场的应对之策,更折射出电子烟行业的乱象。为了规避监管,一些小作坊采取更为隐晦的方式,通过“草本”“无害”等标签吸引消费者,而背后往往是以低成本生产、加工、包装,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类产品的价格低至10元,与传统的果味电子烟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功能和使用体验上却几乎相同。这种简单、廉价的替代品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暴露了监管在打击市场“擦边球”行为上的无力。事实上,低价草本雾化器背后是以高利润为目标的营销策略。一些商家明知这是变相的果味电子烟,却仍然通过模糊宣传、引导性的营销话术,将其包装成“健康”“无害”的草本产品。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尤其是未成年人和一些对烟草替代产品缺乏认知的年轻人而言,极具迷惑性。这些产品的售卖和推广模式让市场失去规范,危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
草本雾化器的乱象暴露了当下电子烟市场监管的局限性。目前的监管往往是在新产品出现后采取“打地鼠”式的应对,但商家总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规避规定。草本雾化器正是这种“打地鼠”模式下的产物。对于此类擦边球式的营销策略,监管政策似乎总是滞后,商家总能在新规之外找到市场生存的空间。
国家烟草专卖局应进一步强化对雾化类产品的定义与标准细化,将草本雾化器、电子烟等各类雾化产品统一纳入明确的监管范围。比如,出台更细化的成分检测标准,明确产品的具体成分,确保成分公开透明,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雾化产品实施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其次,电商平台需要承担更多的监管责任,对产品进行严格审核,将可疑商品从平台中剔除,避免助长市场乱象。当前电商平台往往会默认甚至助推这些“擦边球”产品的销售,认为这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然而平台在售卖过程中同样有审核的义务,应当对涉嫌虚假宣传、伪装成健康产品的雾化器进行筛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同时,市场和监管的缺位,使得提高消费者对雾化器产品的辨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宣传的隐晦和手段的多样化,很多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并不具备识别此类产品的能力,容易被商家的营销手法蒙蔽。社会各方需要加强科普教育,通过媒体、学校、家庭等渠道向青少年普及雾化器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其与电子烟的本质关系和潜在危害。家长和学校可以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辨别这种“换皮”的电子烟,提高他们对此类产品的防范意识。
面对“草本”旗号下的果味电子烟变种,我们不能仅靠消费者的“自我辨别”。完善的监管体系、平台的责任意识、消费者的教育普及,三方合力才能让雾化类产品回归健康、透明的市场生态。电子烟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能仅仅依赖“打补丁”式的临时措施,而是要通过系统性的政策,平衡创新与消费者保护之间的关系,让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真正以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为核心。
来源:红网
作者:唐夏雨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