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陕西师范大学)
近日,一封有关比亚迪乘用车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邮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网传内容显示,该公司高管为提高竞争力,要求供应商实现降低供货成本10%。11月27日,比亚迪公关总经理回应表示年度议价系行业管理,降低成本非强制要求。(11月27日 澎湃新闻)
降本增效,这是许多行业,尤其是重资产行业的热门话题。而对于比亚迪这样的头部汽车产业,任何微小的成本损失都会被庞大的规模放大到难以接受的程度。因此,往往越是大企业,越是在意成本控制。
但本该“见怪不怪”的成本控制,却引发广泛关注。究其原因,首先是10%的幅度十分吸睛。10%的幅度并不算小,而供应商在没有技术突破的前提下,要实现这个幅度往往只能依靠削减各类开支,乃至削减员工收入,甚至是暗中减配。这样“击鼓传花”、层层传导的降本不仅不利于长远发展,更是脱离了降本的本意:增效。
其次,就是所谓的“提高竞争力”。对于车企一类的重工业,无疑要以技术为本,这也是比亚迪一路走向成功的秘诀。技术的进步固然要体现在成本的降低上,但是主动压价,还是以较大的幅度压价,就能实现技术进步吗?作为老牌技术企业,比亚迪应当理解其中逻辑。
对于消费者而言,往往乐见物美价廉,但一味迎合消费者对低价的需求,有饮鸩止渴的风险。多家媒体早已报道过车企价格战的可能风险,今年更是有多家车企共同声明反对价格战。“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尝不也适用于汽车工业?靠价格战赢得一时市场,不仅可能造成减配风险,更是有可能降低品牌定位。如此自损八百,实在太不值得。
竞争力一定要提高,而且一个也不能落下。现代工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流水化作业、产业链分工,而且恰是由福特在汽车行业率先实行。要真正的提高竞争力,只靠车企一个“拳头”是不够的。只有把整条产业链都带动,彻底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才能为长久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新质生产力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一家企业,更要靠全体产业链的协同进步来实现。依靠下游的大体量优势,对上游配件厂作出压价的要求,如此“以下克上”实不可取,也不符合新质生产力所适应的新质生产关系。企业与其压价的降本,不如创新的增效。
汽车作为“嵌在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前沿技术的集大成者,就要有靠技术创新“夺取天下”的气魄。产业链上下游更是要齐心协力,专精于产品研发。压价的降本手段,难免有些“谈钱伤感情”。比亚迪作为龙头企业,应该深明其中道理,更应该勇敢地作出正面表率,树立一个各行业学习借鉴的模范榜样。
来源:红网
作者:李逸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