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语涵(兰州大学)
11月18日,广州市城管局在官网就《广州市环卫公厕布局规划(2024-2035)》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指出,广州将鼓励有条件的公厕改造为无性别公厕。对于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男厕位使用效率不高的公厕,也建议改造为无性别公厕。(11月20日 澎湃新闻)
长期以来,男女厕位比例不均、女性如厕排长队一直是公厕管理的难题。由于男女生理结构不同,加上男女使用频率和时间存在差异,许多地方出现男厕空闲、女厕拥挤的现象。特别是在节假日,这一问题更是频频登上热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广东省公共厕所总数虽较多,但人均数量却偏低。此次广州在老旧公厕改扩建中提出改造低效男厕,建设“无性别公厕”,以缓解女性如厕难。这一做法站探索了新的路径,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虽然此举引发了网上热议,褒贬不一,但其改革思路和实践探索值得肯定。
然而,我们也应反思:为何女性如厕难这一问题长期存在?住建部门在公厕设计和建设中,是否存在惯性思维和前瞻性不足?
2005年,国家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规定,男女蹲位比例为1:1至1:1.5。然而,许多城市的公厕设计却以相同面积、相同蹲位比例为标准,并在男厕中额外增加小便池。2016年12月,国家住建部修订该标准,将男女蹲位比例调整为2:3,人流量较大的地区为1:2。但现实中,大部分老旧公厕仍沿用2005年的标准,新建公厕也未严格执行2016年的标准,导致如厕矛盾久拖不解。
将存量公厕改为无性别公厕,可以缓解男女如厕矛盾。但从根本上解决女性如厕难题,还需采取更系统性的措施。首先,在新建公厕时,其设置、管理须符合规范标准。其次,在厕所配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建设潮汐公厕或第三性别公厕,并通过电子提示器实现高峰时段的灵活调控。此外,在建造无性别公厕时,必须充分考虑隐私和安全问题,例如采用落地式隔断、设置安全提示灯等,以避免隐私泄露或尴尬碰面等问题。
厕所虽小,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便利;如厕问题虽小,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事后“改厕”值得点赞,但事前设计到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更高格局的体现。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未雨绸缪,完善公厕设计和建设标准,从源头上化解女性如厕难题,让女性不再为“如厕难”烦恼。
来源:红网
作者: 桂语涵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