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馨(广西大学)
在数字时代,网络婚恋交友平台本应凭借便捷、多元的优势,为单身男女搭建邂逅良缘的桥梁。然而,近日郑州新密警方抓捕了一个特大交友诈骗团伙,这一事件如一记警钟,敲醒了沉浸在爱情幻梦中的人们,也揭开了网络婚恋交友背后隐藏的诸多乱象与黑洞。
据央广网报道,诈骗团伙经营着一个名为“微陌”的婚恋交友平台,男用户在该平台注册后,便会有女用户主动找你聊天,但想继续聊天就需要使用金币。从普通聊天到语音、视频,所花费用逐级攀升。面对对方的甜言蜜语,张先生不由得选择“充值”。当他满心期待与对方进一步发展,索要联系方式时,却被告知需要充值才能解锁手机号。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几百元的投入不过是“入场券”,后续还面临重重转账的“考验”。最终,张先生先后充值了9000多元,得到的却是对方的无尽推脱。直到被拉黑,他才如梦初醒并报警求助。警方经过深入侦查,成功将其抓捕,冻结涉案资金200余万元。
警方调查发现,诈骗团伙组织架构严密、分工精细。所谓“公会长”牵头招募、管理近百名女聊手,向她们传授“套近乎”“诱导充值”等一系列话术。女聊手们依循剧本,伪装成温柔可人的单身女性,虚构相似的感情经历,与这些求偶心切的男性拉近关系,待感情“升温”后,便以平台规则为由步步诱导充值,从百元起步,随着受害者情感投入的加深,充值金额逐渐升高。但当受害者提出见面或索要真实联系方式时,女聊手们总能以各种牵强理由推脱。一旦骗空对方钱包,她们便将其无情拉黑。
这种诈骗行为严重践踏公序良俗,破坏了社会信任根基,侵蚀了网络交友的正常生态。那些参与诈骗活动的人,本应凭借正当职业技能在社会立足,却在利益诱惑下迷失自我。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诈骗,却依然罔顾道德与法律,配合进行欺诈。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行为保持坚决批判,并遏制其蔓延,同时从自身做起,不被金钱利益腐蚀,坚守道德底线。
婚恋交友平台的“翻车”并非个例,相关平台部门何时能“硬起手腕”加大管理和监督?中国消费者协会曾指出:“网络平台作为服务提供方,负有首要监管责任,要确保交易规则透明、收费合理合法。”但像“微陌”这样的婚恋平台却反其道而行,把平台变成了“宰客”场所,设置了名目繁多的充值项目,各种“金币”兑换比例背后,平台方稳坐“收益大头”,分走42%资金,获利暴利。
其根源在于婚恋平台准入门槛过低,相关部门对平台运营资质的审核流于形式,缺乏常态化、精细化的监管机制。相关部门未能在事前严格把关、事中及时纠偏,对于新型诈骗手段未能敏锐察觉,导致类似平台肆意妄为,短短两个月就吸引了超过26万注册用户,狂揽1200多万元。科技发展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部门应抓住技术赋能,优化技术防控,通过智能算法识别异常聊天和资金交易,拦截诈骗风险,而非对层出不穷的骗局束手无策,或做“事后诸葛”。
社会应及时提醒,个人也要时刻保持清醒。“脱单”的需求不应成为广大单身人士被拿捏钱囊的“痛点”。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国适婚单身人口已突破2亿人,在家庭催婚压力和内心情感渴望的双重驱动下,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网络婚恋平台,寻觅真爱。长期处于情感“空窗期”的单身人士,面对虚拟网络中看似美好的“柔情蜜意”,容易放松警惕,忽略潜在风险,从而难以识破诈骗分子伪装。脆弱的心理防线给了诈骗团伙可乘之机,最终导致受害者在情感与金钱上付出惨痛代价。
媒体、社区、单位应利用自身平台优势,联合开展反诈防骗宣传,普及婚恋诈骗套路,组织防骗培训,提高单身群体的甄别能力和风险意识。单身人士自身也应保持理性,保持对一切涉及金钱的往来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和虚假承诺。同时,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晓婚恋诈骗的违法性质和后果。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骗,应该保留证据,及时报案,止损。
“微陌”平台只是冰山一角,婚恋交友的海域下仍隐藏着重重暗礁,稍不留神,真心和钱包便会沦为“猎物”。对此,我们必须做到多管齐下,以监管为基、法律为纲、理性为盾,让网络婚恋平台真正为幸福“牵线搭桥”,重塑安全、诚信、有序的网络婚恋交友新生态。
来源: 红网
作者:张艺馨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