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拐卖儿童罪判处余华英死刑;10月30日,电影《失孤》原型案件二审维持原判。这两起案件再度引发社会对寻亲群体的关注。
据《法治日报》11月1日报道,记者梳理的近年来寻亲成功案例发现,尽管许多被拐家庭经历了与孩子重逢的喜悦,新的困境却随之而来:情感上的回归并不容易。“孩子”虽回家了,但要融入原生家庭、过上与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却面临重重障碍。
回家的“被拐儿童”,其实已经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人已成青壮年,甚至是步入中年的成年人,与亲人再见时,曾经熟悉的家已变得陌生,亲情间隔着时光的深沟。欧阳佳豪在“梅姨案”中被拐时仅3岁,与父亲重逢时已22岁,十九年的分离让父子缺乏共同话题;钟彬认亲后,未给亲生父母留下联系方式;同案的礼礼回家三年,仍难以自然地称呼“爸爸”“妈妈”。
应当看到,拐多年后,很多人与原生家庭的亲人之间横亘着巨大的情感隔阂。被拐者多年的生活经历,导致他们容易产生疏离感。无论是对亲生父母的陌生,还是对新环境的适应,都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对此,仅有物质支持远远不够,还需用耐心和陪伴帮助他们逐步找回亲情,修复内心的裂痕。
更进一步说,仅仅依靠家庭的力量还不够,专业心理辅导和康复支持必不可少。为此,政府和社会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心理支持团队,通过公益性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被拐儿童”正视创伤、调节情绪,让他们在专业支持中逐步恢复心理健康,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被拐儿童的“回家之路”不只是身体的回归,更需要心灵联系的重建。面对这种特殊的群体,司法救助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如何为他们和家庭提供后续的救助和心理安置?这不仅是家庭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全社会亟待探索的方向。只有通过司法、心理、社会支持多方共力,才能真正让他们找回丢失的岁月和亲情的温暖。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