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网络评论方法论·青年谈丨用兴趣的杠杆撬动评论的支点
2024-11-09 17:12:41 字号:

网络评论方法论·青年谈丨用兴趣的杠杆撬动评论的支点

微信图片_20241024103040.png

□文宇苗(湖南女子学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评论作为公众表达观点、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靠严谨的思想力取胜,运用逻辑思维的评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枯燥、乏味、抽象的。其实,写评论并非高不可攀,首先要抓住“评论兴趣点”。

兴趣是个体力求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由内而发的动力。当你接触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你就想要去挖掘、学习、分享你的观点。

多挖掘,不拘泥单个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自己喜欢的点开始写很重要,如果开头就生拉硬拽地去写一些不了解、不感兴趣的点,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往往讲得不深、论得不精,让人看了“不知所云”,自己也会失去评论热情。看李蓬国老师写的《反对惯蛋,别扯蛋了》这篇文章,如果第一眼觉得“惯蛋”这个词很有意思,我们就会去主动了解,在学习新“名词”的过程中,又多涉猎一个兴趣点。

评论是一种“发声的艺术”,它要求我们在看到一个热点时,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发声点”,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对这个话题有“感觉”很重要,有想讲一两句的欲望,多去参考、挖掘相关内容、阅读相关文章,也能讲出三分道理。以兴趣作为评论的支点,再去阅读相关的推文、书籍、或者是别人的观点,表达就会准确很多。

多练习,不流于一知半解

大多数课堂学到的方法论、模板范式都是“死水”。真正促使你动笔的,是看到新闻后一瞬间产生的“表达冲动”,触动的某一个“兴奋点”,每动一次笔,就是一场练兵。真正要将自己的观点发布时,大脑便会迫使自己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去涉猎相关的内容,用观点搭建文章的“骨架”,以知识填充“血肉”,以求表达更加准确、恰当、易于理解。

兴趣点不同,关注的话题也各异。就评论对象而言,万事万物、大事小情皆可成为评论的对象。对国家政策、经济态势发表的代表报社观点的社论是评论;针对时下热点、社会关切发表的时评是评论;针对一个行业或现象的专业评论,也是评论;以学生角度对大环境小民生的观察,也是评论。抓到一个兴趣点之后,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要从“微小”中,洞察隐性问题,在“具体”中,看到抽象矛盾,把问题研究透彻,把观点理清楚,才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去年爆火的“淄博文旅”,不仅要看到如火如荼的“烧烤热”,还要厘清从“流量体”到“留量体”的转变本质,洞察群体消费的经济密码。

坐得住,才能看得远

不同于写新闻、做采访的东奔西走,评论更多状态是在“静坐”“多看”。有时候几百条资讯里面,才有一条“有感觉”,就像永远有人觉得新闻学是“天坑”,也会有人觉得是“天菜”。

浏览完庞大的信息量,还需要“打坐”。摘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得越深入,发掘的评论点越多,分析也会更加全面。比如,今年的A股持续飙涨,呈现牛市的走势,如果只抱着“炒股热”“追热度”跟风乱分析,懂行的人一看像“无脑硬蹭”,不懂行的人一看像“满口白话”,空有一腔热血也容易“炒糊一锅粥”。

从兴趣点切入一个新领域,长此以往,兴趣会激发我们的热情,促使我们的评论技能不断精进,形成正向循环。找到兴趣点,用“点”撬动“面”,久而久之,评论也会从“不知如何谈起”到总能看见“二三本质”。

5a1c42da-18ef-4335-800b-e21f1e19c821.gif

来源:红网

作者:文宇苗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