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避雷帖”莫沦为情绪垃圾桶与争议发源地
2024-11-09 17:56:07 字号:

“避雷帖”莫沦为情绪垃圾桶与争议发源地

评论之星选拔赛.png

□宋语涵(青岛大学)

11月7日,“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避雷帖”真能“避雷”吗》。文中指出,无论是美食、旅游、美妆等日常消费,还是志愿填报、就业求职等人生大事,许多人习惯上网刷刷网友评价,看看是否有需要“避雷”的地方。有人称赞“避雷帖”是“消费风向标”,也有人质疑其“情绪多于有用信息”。

“避雷帖”通常是指用户分享的、旨在提醒他人留心某些较差产品、服务或行为的帖子。这类帖子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真实的信息和个人经验,以帮助他人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避开可能的损失。然而,随着“避雷帖”的泛滥,相当一部分帖子已经变了味,走向“处处雷”的极端。

“避雷帖”不能是一味的主观情绪输出。尽管“避雷帖”可以包含不满情绪的表达,但应该提供具体证据,比如产品缺陷的照片、服务不佳的具体事例、经过测量验证的数据等,而不应让抽象化、情绪化的言辞主导内容。某景点“人太多”要“避雷”;某家甜甜圈“太甜”要“避雷”……然而,节假日热门景点出现人流量高峰是难以避免的,个人对甜度的评价标准也并不一致。“彼之蜜糖,汝之砒霜”,不同个体对不同事物的心理预期、接受程度以及“雷点”不尽相同。对于一些“见仁见智”的问题,适合以讨论的方式分享,而非武断地冠以“踩雷”的标签。

“避雷帖”不能是博眼球的噱头。许多帖子打着“避雷”的旗号,以夸张或不实的内容吸引注意力,实则是正话反说的“标题党”“引流广”:标题写着“××避雷!狠狠避雷!”,点进去却是“标题党了,××很好”;标题写着“避雷!后悔用××产品了”,正文却来了个“小幽默”——“后悔了,后悔没早用”……同样的套路被用得太多,便让人失去新鲜感和趣味性,反而因被欺骗性遭人厌烦。当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被不断消耗,网络环境也随之受到破坏。

“避雷帖”不能是造谣抹黑、引发网暴的工具。如今部分“避雷帖”的目的,已不再是分享信息和经验,或提出批评建议促进改进,而是单纯为了激化矛盾、挑起争端。当鸡毛蒜皮的小事、存在分歧的观点、可以调节的矛盾,都被挂上“避雷帖”,沟通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项基本活动,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当披露隐私信息、人身攻击、造谣污蔑的言论被公开发表,“避雷帖”的外衣也无法掩盖违法行为。

在网络平台上撰写“避雷帖”时,作者应保持客观理性,不因一时“上头”而让个人情绪占据上风;应对发布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夸大其词、不制造焦虑;还应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开放理性的讨论,倾听不同的声音。而在查找和阅读“避雷帖”时,网友也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在情绪煽动下被“当枪使”。同时,网络平台也需加强监管和审核,改善推流方式,让“更优质”而非“更唬人”的内容得以展示,让“避雷帖”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参考物”,而非情绪垃圾桶和争议发源地,从而共同营造一个更理性、更健康的网络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宋语涵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