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莫让“玩”的能力消失,寻找心灵深处的“乐园”
2024-12-17 17:42:12 字号:

莫让“玩”的能力消失,寻找心灵深处的“乐园”

红辣椒头图.png

□卢昕辰(中南民族大学)

近日,央视网发布了一幅题为“玩的能力,是怎样被我们弄丢的”的插画,迅速引发网友的关注与讨论。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丢失了精神世界,不少人有一个共同感受:“玩”的能力在逐渐消失。

“玩”的能力是怎样消失的?其实,“玩”贯穿于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中。儿时的好奇与探索,家长们视为“危险”;青少年时期,爱玩爱闹的学生却是老师眼里不听话的“坏孩子”;长大后,我们拥有了玩的自由,却早已熟悉了“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结果导向,“玩”已经没有了曾经的吸引力。因此,许多人认为认真学习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会升职加薪,而轻松地“玩”一把,却让人感到迷茫和不安。

提到“玩”这个话题,人们往往想到玩物丧志,“玩”逐渐成为游手好闲的代名词,刻在了许多人的习惯性思维中。如今,年轻人热衷于“抽象文学”,用好玩、幽默消解严肃叙事,这实际上是年轻人对于当下社会“内卷化”表达无奈与自嘲的方式,他们一旦“玩”就会被认为是不努力、不上进,进而陷入极度的压抑和焦虑中;不够严肃正经、爱搞怪的成年人仍会被讲“39岁了还没个大人样儿”。

难道“欲成大事,先舍玩心”?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人类的进步需要玩耍,尤其是能力提升黄金时期的青少年,画画、过家家,玩“大富翁”等娱乐活动有利于自主学习和健康成长。同样,适当的“玩”也能让成年人更松弛,从而具备更强的心理韧性。

诚然,“玩”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乐园”。有人认为理智、成熟的形象才是值得赞赏,玩会给人留下幼稚的印象。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向往毕业后的“野性”释放和自由旅行,又可能因为各种压力而对自己的“幼稚”感到失落,进而对“玩”感到不那么期待。因此,他们将“玩”默认为“无用之事”。

但是,成长应允许所谓“无用之事”发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尽管社会浪潮推着我们“努力向前”,可是当我们累了,很想静下来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热爱,允许自己“三分钟热度”,去旅游、去放松,生活中零零碎碎的琐事只是人生的一处风景,你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它,它就会以怎样的样貌呈现给你。

人生是一个巨大的“乐园”,每个人都是它的创造者。莫让“玩”的能力逐渐丧失,去寻找自己心灵深处的“乐园”。

来源:红网

作者:卢昕辰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