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千
最近,成都石室成飞中学“分区就餐”事件引发热议,学校依据月考成绩为特定学生设立“学霸餐区”,餐具餐食有别。此“区别对待”之举虽意在激励,却让众多学生与网友直观感受到不平等的刺痛。
学校设立“学霸餐区”的本意是激励学生进取,类似评优与发奖学金,树立榜样,形成示范效应。但教育制度施行需兼顾初衷与学生感受。以成绩为唯一标尺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非“学霸”学生易陷入自卑孤独,自尊心与归属感受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2400多名高中生的抽样调查显示,过重学业压力是青少年“成长恐慌”主因。即便成绩优秀者,多数也因“达标获认可”观念承受重压。《县城高中生学习压力分析与缓解对策研究》显示,约58%的学生因学习压力焦虑不安,甚至影响身心健康。约40%的学生反映,成绩导向的评价体系会导致同学关系紧张。这种“唯成绩论”与大众期待的教育“平等尊重”理念相悖。
其实,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激励方式一直存在于中小学之中。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这不仅违背教育公平原则,也背离教育初衷。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掘兴趣,激发潜能,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点与特长,成绩无法全面定义学生是否优秀。就像用爬树能力评判一条鱼,会让鱼终生自卑。可见,单一的成绩评价如同“鱼爬树”的错误评判方式一样,阻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2018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给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方案。当下关键在于确保教育评价改革方案落地,强化学校对教育评价公正性和有效性的监督管理。
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探索中,已有部分学校积极作为。例如,“学科+特长”融合评价,鼓励学生在擅长的学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在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领域展现特长。这种评价模式不仅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还能促进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交融。另外,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模式,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过程、参与活动、品德表现等多方面情况,让评价更具可视性与动态性。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件需要全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家长应树立“成人先于成材、健康大于成绩”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成长;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落实评价方案的细则与监管流程;学校要将“五育并举”融进教育评价之中,回归育人初心。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倡导多元化评价并非轻视学业成绩,而是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如“分区就餐”的熟悉“配方”屡屡提醒我们,教育者当摒弃功利色彩。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既是维护教育公平与回归初心之举,更是教会学生平等尊重的大义。
来源:红网
作者:高家千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