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促进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写作,创新话语表达,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红辣椒评论栏目特邀第10届“评论之星”获奖大学生作者参与访谈,分享评论写作的心得体会,畅谈“时评之道”。
陈奇,井冈山大学应届毕业生,红网第10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获奖作者。
代表作品:《劝“差生”放弃中考:比起失去公平更可怕的是失去希望》
大家好!我是井冈山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陈奇。
作为一名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我深知自己稚气未脱,资历尚浅,更讲不出评论写作的不二法门。但转念一想,自己在红辣椒评论用力扎根,拔节成长的两年,历经了“青椒评论”的浇灌,以及“评论之星”大赛的磨炼,总归是收获满满,有话可说的。再说了,红辣椒有红辣椒的辛辣爽口,青椒也有青椒的清甜脆嫩,二者共同进行调味,更能呈上一场回味无穷的评论盛宴。
谈及评论写作的经验和感想。首先我能想到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我本人的写作经验来看,有些习惯是值得一提的。一是随时记录的习惯,或是灵光乍现的观点,或是一句漂亮的表述,及时做好记录,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是一项长久而有益的工作。二是速写标题的习惯,每当浏览新闻热点时,有意识地为新闻事件拟定一个评论标题。哪怕不进行下一步的写作,光写标题,也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三是看旧评论的习惯,新闻评论如果只看新的,那将错失一大笔宝贵的财富。多翻翻过去的优秀作品,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次我想谈的是,评论写作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歌曲《勇气》中唱到,“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我想,评论写作同样是如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害怕打开自己文章的评论区,不敢去看那些尖锐而不留情面的留言。我也相信,这个问题不只困扰着我,同样困扰着不少评论员,尤其是大学生作者。现如今在我看来,面对批评和质疑,既要有认识到这是舆论场共性问题的良好心态,也要有直面个人写作问题并敢于自我剖析的魄力,以及鲜明亮出并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而这也是一个成熟评论员应有的姿态。换个角度来看,批评和质疑同样是可贵的成长养料。对于有见地、有辩驳、有内容的点评,应当对照自身不足,及时进行消化,而对于一味宣泄情绪,甚至攻击谩骂的声音,不妨一笑了之。
最后我想谈的是,在AI蓬勃生长的时代,要学会寻找并确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AI正好是此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而我对AI写作也是颇有感触。2024年6月,我参加了一家媒体的“人机大战”策划,我和数名评论作者,与AI大模型同写高考作文。在耗费了一个多小时后,我才堪堪交稿,而AI却只用了一分钟时间。最后在稿件的内容上,我也不见得比AI高明多少。这样的惨败,让我不免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感。这也警醒着我,需要及时将视角回归到人本身,挖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感受读者的情绪和需求。去寻找AI检索不到的角落,将笔触落在实处,在共情、对话、发声中,成为一个被读者需要,被时代需要的评论员。
两年的写作历程,让我从一个分不清评论和报道的初学者,成长为能写出几篇像样文章的青年评论员。红辣椒评论所提供的成长沃土是不可或缺的,“评论之星”大赛所提供的阳光雨露是至关重要的,学界业界的老师们所提供的帮助是功不可没的,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也愿我们都能在评论中寻找并确立自己的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奇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