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政府文件不是“复制粘贴”的作业本
2025-07-15 17:25:06 字号:

政府文件不是“复制粘贴”的作业本

□王志高

7月14日,媒体曝出广西平乐县《森林防火规划(2023-2030年)》中,关于水文的段落与400公里外的湖南安化县文件“除了地名几乎一模一样”;15日,平乐县政府通报承认“审核把关不严”,称系第三方公司提供数据未修改所致。(7月15日 极目新闻)

从“疑似抄袭”到“基本属实”,这场风波看似是“文字错误”,实则撕开了基层公文起草中一道不容忽视的裂缝——当“参考”变成“照搬”,当审核沦为走过场,受损的不只是一份文件,更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纽带。

公文是什么?它是政府施政的“路线图”,是传递政策意图的“说明书”,更是体现行政能力与工作作风的“窗口”。一份森林防火规划,本应基于本地地形、气候、水文等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连“平口镇”“小淹”这类本地根本不存在的地名都照抄不误,何谈因地制宜?更讽刺的是,涉事部门将责任推给第三方公司,却忘了自己是文件的最终把关人。就像学生交作业抄了同桌,老师问起来却说“是他借我抄的”——这种逻辑,暴露的是基层工作中常见的甩锅心态与形式主义顽疾。

往深里看,公文抄袭的本质是对公共事务的敷衍。现实中,类似复制粘贴的荒诞剧并不少见:乡村振兴方案与邻县“高度雷同”,项目规划直接套用模板……这些文件或许不会立即引发安全事故,却像一根根细刺扎在群众心里:连最该严谨的公文都能“差不多就行”,那落实政策时会不会也敷衍了事?长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就会在“差不多”中慢慢流失。

要堵住公文抄袭的漏洞,不能只靠事后通报。首先,得把好入口关。平乐县提到要“加强公文审核把关”,但把关不能仅靠内部流程。毕竟,连外县地名都看不出来的审核,本身就是失职。其次,要厘清责任链。第三方公司或许提供了素材,但政府才是文件的第一责任人。若因抄袭被问责的只有“粗心的公司”,而涉事部门毫发无损,类似问题只会反复上演。最后,更要破除“形式主义思维”。有些干部总觉得“文件写得好”不如“材料报得快”,把公文当任务应付,而非施政工具。只有从考核机制上扭转这种倾向,让务实严谨成为公文起草的硬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抄作业”式工作法。

说句实在话,政府文件不是小学生的作业本,容不得半点马虎。平乐县的这场风波,该给所有基层部门提个醒,公文里的一个地名、一组数据,看似微小,却藏着政府的公信力。与其事后忙着修正发布,不如事前多下点笨功夫——多跑田间地头摸实情,多查本地资料审核数据,多花时间打磨文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