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婷(湖南科技学院)
暑期旅游热潮席卷全国各地,不少古城古镇成为游客的打卡点。走进古色古香的古城古镇,用手轻触青砖灰瓦、绿瓦红墙,仿佛与古人隔时空对话。你想象着多年前古人在同一处举杯畅饮,遥望月华……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或许这些古城古镇还没有你“年岁高”呢!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让古城古镇更好“活”在当下》一文提到,曾有段时间,全国不少地方“精心打造”的“古城古镇”频现。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51.3%的受访者认为古镇间存在一定相似性,38.5%的受访者感觉古镇缺乏独特之处,相似度极高。
走进不同城市的“相同”古城古镇,我们不禁思考:这些复制粘贴的“古城古镇”能走多远?
从江南水乡到西南边陲,从西北古镇到中原腹地,“仿古商铺+小桥流水”的模式仿佛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臭豆腐、烤肠、竹筒奶茶、汉服租赁等商铺泛滥成灾,三步一个特产店,五步一个文创精品店,缺乏真正的地方特色。另外,不少景区溢价严重,纷纷被打上“宰客”的标签。这种“拆真建假—商业填充”的古镇建设模式,是对文化遗产原始性与真实性的暴力摧毁!而“钢筋水泥造不出历史文脉”,古城古镇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象征着文化的内核。我们应当真正认识到:文化深度才是文旅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凭借文化深度破圈的古城古镇也不在少数。君可见,浙江桐乡濮院古镇的宋代街巷与现代秀场空间碰撞出独特美学;浙江嘉兴乌镇以“东栅观光、西栅度假、乌村亲子”的精准定位,将戏剧节、互联网大会等现代IP与古镇文化深度融合;君亦可见,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以科技赋能,推出沉浸剧场、剧游等多元化文化创新,成功从传统历史街区转型为全国知名文旅地标……
站在2025年的暑期旅游热潮中思考,复制粘贴的古城古镇能走多远?那些真正实现文旅融合的古城古镇正在书写答案。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古城古镇的建设唯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历史遗迹、民俗传统,推出带有地方历史印记的旅游项目,才能在激烈的文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遵循“守护历史本真、留存生活本味、适配现代需求”的黄金法则,同时坚守敬畏之心,发挥当代人的智慧与担当,才能实现古城古镇的长久发展。正如《人民日报》所强调的那样,“让古城古镇更好活在当下”,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承诺,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湘婷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