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权
近期部分抗战题材微短剧因过度娱乐化、情节失真引发争议。有作品将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演绎成“手撕鬼子”式的荒诞剧情,有创作者为博眼球刻意放大战争中的血腥场景,更有剧集借“抗战”之名行狗血言情之实,把民族苦难当作吸引流量的噱头。
7月21日,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明确要求杜绝涉抗战微短剧中“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叙事。广电总局再次重申相关内容审核要求,恰是对行业乱象的及时纠偏,也让业内对历史题材创作边界的反思更具现实意义。当抗战历史被简化为“流量密码”,当严肃叙事让位于娱乐狂欢,我们失去的或许不只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根基。
抗战历史之所以不容轻慢,在于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记忆与最坚韧的精神密码。这其中真实发生的故事,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无需刻意煽情或戏剧化加工。微短剧作为新兴的大众文化载体,本可以成为传播历史、唤醒记忆的重要渠道,比如有的作品通过老兵口述还原战场细节,有的以儿童视角展现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都凭借真实与真诚打动了观众。但当创作者为追求播放量,将历史事件降格为“爽文套路”,把英雄人物塑造成“网红人设”,这种消解历史严肃性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先烈的亵渎,对苦难的消费。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娱乐化创作可能误导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历史认知。当下不少微短剧的受众是Z世代,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但也更容易受到碎片化信息的影响。如果看到的抗战故事里,英雄总能轻松“开挂”,敌人总是愚蠢可笑,战争的残酷性被淡化,牺牲的价值被消解,久而久之,年轻观众可能会误以为历史真的如此简单,难以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更无法体会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微短剧创作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流量之上更应有价值坚守。那些真正能够穿越时间、打动人心的作品,从来不是靠猎奇或煽情取胜。《觉醒年代》用细腻笔触展现先驱者的理想与挣扎,《长津湖》以真实场景还原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它们尊重历史细节,更尊重观众的智商与情感,最终实现了口碑与流量的双赢。对抗战题材而言,创作的“敬畏之心”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尊重史实,大到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小到服饰道具、语言习惯,都应经得起考证;二是理解历史语境,不能用现代视角随意解构过去,而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展现人物的选择与困境;三是把握叙事分寸,苦难可以展现但不应渲染血腥,抗争可以歌颂但不应神化,让观众在共情中体会历史的重量。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微短剧作为时代的镜像,既反映着当下的社会心态,也塑造着未来的历史记忆。抗战题材的创作空间从来不是封闭的,关键在于用怎样的姿态进入这段历史——是带着敬畏之心挖掘人性的光辉,还是抱着功利之念收割流量的红利?答案不言而喻。唯有坚守历史真实的底线,保持人文关怀的温度,才能让微短剧不仅成为大众娱乐的载体,更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让每一个观看者都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而非在娱乐中迷失方向。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黄鹤权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