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龙
外卖用冻肉,堂食用鲜肉;外卖用陈米,堂食用新米……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餐饮商家存在堂食外卖“双标”现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比于原材料使用差别,“外卖分量不足”“线上线下价格不一致”等,则是消费者反映更多的“双标”问题。(7月28日 《新华每日电讯》)
当外卖从“偶尔尝鲜”变成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消费者对餐饮品质的期待早已超越“填饱肚子”的基础需求。堂食时的热气腾腾与外卖盒里的温吞潦草,菜单上的“足量供应”与实际收到的“迷你分量”,线下明码标价的实惠与线上叠加满减后的隐形溢价,这些看得见的“双标”,不仅消解着消费者的信任,更在透支餐饮行业的长远根基。
商家的“双标”逻辑看似有现实考量。外卖平台抽成、打包成本、配送损耗,这些确实是经营压力。但将成本压力简单转嫁为品质缩水,实则是算错了账。堂食靠体验留住顾客,外卖靠口碑扩大市场,二者本应是相辅相成的“两条腿”。若为短期利润牺牲外卖品质,看似省下了成本,实则失去了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更值得警惕的是,“双标”背后藏着对消费公平的漠视。同一道菜品,无论通过何种渠道销售,都应遵循同一套品质标准。堂食时的新鲜食材、足量分量,是商家对产品的承诺;外卖时的偷工减料、暗中加价,则是对这份承诺的背叛。消费者为外卖支付的费用中,本就包含了对品质的预期,而非对“低配版”的妥协。这种区别对待,本质上是将线上消费视为“信息不对称”下的可欺对象,既违背了商业伦理,也触碰了市场公平的底线。
有人说,外卖环节多、损耗大,“双标”是无奈之举。但真正成熟的餐饮品牌,恰恰能在差异中守住底线。有的商家在外卖包装上标注“分量与堂食一致,因打包压缩视觉有差异”,用透明沟通化解误解;有的品牌专门设计外卖专属菜单,在保证口感的前提下调整食材搭配,而非简单替换原料。这些做法证明,平衡成本与品质并非无解,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将外卖消费者放在与堂食顾客同等重要的位置。
监管层面的介入,或许能为这场“双标”乱象踩下刹车。但比制度约束更重要的,是行业对“长期主义”的回归。餐饮行业的竞争,终究是品质与口碑的竞争。当外卖成为餐饮消费的半壁江山,能否用对待堂食的诚意对待每一份外卖订单,决定着品牌能否在市场浪潮中站稳脚跟。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份偷工减料的外卖,或许能换来一次短期收益,却会在无形中将品牌推向信任的悬崖。与其在“双标”的歧路上精打细算,不如在品质的赛道上深耕细作——毕竟,能让消费者反复下单的,从来不是侥幸的“信息差”,而是始终如一的真诚与实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许海龙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