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录取通知书不必追求“网红化”包装
2025-07-20 16:40:02 字号:

录取通知书不必追求“网红化”包装

□周荣光

随着新一年高校录取相继开始,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竞相上新:有的用一盏书灯照亮历史画卷,有的以“‘天大’好事”的谐音梗传递喜悦,有的将非遗潞绸融入校庆设计,有的甚至把新生名字送上太空……

不可否认,创意满满的录取通知书确实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一把镂刻校训的钢尺能够丈量学术的严谨,一盏蕴含校史的书灯可以照亮求知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附赠《大众哲学》的做法尤其值得称道,它让新生在入学前就能触摸到“实事求是”的思想底色。开学前就通过这样润物无声的启蒙,远比空洞说教更能打动人心。

然而,当这种文化表达演变为不计成本的攀比竞赛时,其教育意义就走向了异化。有些高校录取通知书设计已偏离教育本真。卫星盲盒、AR动画、生涯桌游……炫目的技术手段背后,折射出对社交媒体流量的饥渴追求。当“录取礼盒”内含十余件文创产品,造价高达数百元;或将通知书设计成需要专业工具组装的“工程模型”。过度包装就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暴露了高校价值观的扭曲——当教育者更关心通知书能否“上热搜”时,就走在了制造噱头的路上。

本应是承载学术理想的朴素信物,如今却倾注于“网红化”包装,异化为高校营销的流量工具。花样翻新的录取通知书,究竟是大学精神的创新表达,还是教育本质的迷失?况且其中还有教育资源投入的错配:有些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的年度投入不菲,其金额足以支持不少贫困生完成学业。本末倒置的投资逻辑,竟如教育版的“买椟还珠”。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攀比风气正在形成“剧场效应”——当一所高校推出奢华通知书引发关注后,其他高校被迫跟进,最终所有高校都站上了这场消耗战的舞台。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炫技,是沉淀而非炒作。录取通知书当然需要温度与创意,但当其设计成本超过教育价值本身时,就变成了形式对内容的僭越。高校应当回归育人初心,将有限资源投入到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决定教育质量的“硬核”领域。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高校更需保持定力,谨防将教育异化为一场华而不实的表演。

教育的力量从来不在物质形式的奢华,而在于精神内涵的丰盈。从曾经录取通知书的简朴信函,到如今堪比艺术品的“文创礼盒”,物质形式的丰富应服务于精神内涵的深化。让录取通知书既能够保持简约庄重的本色,又传递出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才是教育者智慧的真实体现。毕竟,大学的尊严不在于它发出了多么华丽的邀请函,而在于它能为求知者提供怎样的精神家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