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盛夏时节,各大高校的暑期志愿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然而,在这片热闹景象中,“打卡式”“拍照式”志愿服务依然存在——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为完成任务匆匆签到、拍几张合影便结束,既未真正服务社会,也未实现自我成长。如何打破这种“走过场”的困局?近日,记者采访宁波多所高校,从学生实践故事、指导老师经验、学校管理举措中,探寻让暑期志愿活动“落地生根”的密码。(7月19日 《宁波晚报》)
高校学子走出校园,用青春汗水浇灌社会服务的土壤,这本是实践育人的生动注脚。然而,“签到即离场”“合影即完成”的“打卡式”志愿服务,正悄然消解着这份意义:红马甲成了摆拍道具,服务时长沦为数字游戏,志愿服务异化为“交作业”的任务,既辜负了社会期待,也让学生错失了成长契机。
为何“打卡式”志愿服务屡禁不止?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对学生而言,部分人将志愿服务视为作业的“完成项”、评优的“加分项”,而非内化的责任担当,自然倾向于“走捷径”;对组织方来说,有的高校重数量轻质量,以“参与人数”“服务时长”为主要考核指标,忽视了实践过程的深度;一些活动前期调研不足,服务内容与需求错位,学生想做却不知从何入手,最终只能以“拍照交差”收场。
宁波多所高校的探索,恰恰戳中了这些痛点。他们不再盯着“签了多少字”,而是关注“解决了什么问题”;不再比拼“拍了多少照”,而是看重“留下了多少感动”。这种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向,正是志愿服务回归初心的关键。
志愿服务的核心,从来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创造价值”。当学生走进社区,不是为了在登记表上留下名字,而是为独居老人打扫房间、陪留守儿童读书写字;当团队深入乡村,不是为了在村口拍张合影,而是为老乡直播带货、帮村庄设计文旅方案。这样的服务,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奉献”的分量,体会“被需要”的温暖。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当老人拉着我的手说‘谢谢’时,比任何打卡记录都更有意义。”
破解“打卡困局”,需要多方合力。学校要完善考核机制,将服务成效、对象反馈纳入评价体系,让“走过场”者无处遁形;组织方要深耕需求对接,提前调研、精准匹配,让学生“有活干、干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在青年心中播下“志愿服务不是任务,而是成长”的种子,让他们在付出中收获共情能力、实践智慧,真正实现“服务社会”与“自我提升”的双向奔赴。
少一些“拍照签字”的敷衍,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真诚,暑期志愿服务才能真正让青春绽放出应有光彩。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